浅谈生物教学

时间:2022-09-28 09:50:26

浅谈生物教学

在新课程形势下,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一个称职的高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教师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这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一、教育观念上,我们要随时代的转变而转变

要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必须跳出原有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当然传递知识依然是教师责任,但不能把此视为教师工作的全部,更不是终极目标。教学思想上要发生转变,教学应由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实际,应在“知识”上留有余地,并提供适量时间给学生提问,这样可大大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机会来发展并实践他们的高层次思维技能。以及通过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任何科学学说的发现起初都是大胆猜想。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雏以外,还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并善于对猜想进行科学论证。同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创新思雏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

二、教学方法上,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目前,在学生中厌学的情况特别严重,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没有时间去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能力,而是忙于教给学生结论,反复做练习加强、巩固。学生对这样单一、被动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对硬灌入的知识很难提起兴趣。其实,我们注意观察婴、幼儿的行为,发现刚会走的小孩,特别喜欢自己走,当它已经完全学会了走路,却很难再提起他的兴趣。人天生就有一种探索未知的本能,浓厚的兴趣是发生在过程中。生物作为科学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生物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感受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过于重视教学的结果,而应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

生物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内容,如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模型与模拟、猜想与假说、灵感与直觉等等,它们组成一个大系统。生物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总结―实践验证理论。如果要使学生体验、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各种基础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和时代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学方法多次出现、多次运用。做到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让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学习。教学中要分析每章每节的科学方法因素,在确定知识、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确定科学方法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感受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另外应创设诸如实验、讲座、交流、作业、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科学方法、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探索知识的情景

人本身就有一定的素质和潜能,而人的某些素质是很难教会的。对人的潜在的素质挖掘、开发,不是靠老师的灌输而能解决的,有人说:教师就像“助产士”,给受教育者提供条件和氛围。我们应提供怎样的氛围呢?

1.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去爱护学生,以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们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回收的调查表中学生喜欢的教师的顺序是(1).对学生友善态度的教师;(2).尊重课堂每一个人的教师;(3).有耐心的教师;(4).兴趣广泛的教师;(5).有良好仪表的教师;(6).对学生公正的教师;(7).有幽默感的教师;(8).有良好品行的教师;(9).能关注自己的教师;(10).具有伸缩性的教师。可见,我们的学生在情感上对教师的要求甚至超过对学识的要求。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去参照这些去做,以饱满的激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讲授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创设探索知识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探索知识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自觉围绕目标而学习。

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疑心,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生物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等。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例如:在细胞工程一节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得到即结番茄又结马铃薯的植物呢?”。在某一生物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以后学习的有关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结束时可以留下“怎样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呢?”,为下节课打基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相对独立解决问题,同样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问题”应小而具体。要紧密结合生物概念、规律、方法。要有代表性、启发性,能击中要害。引人入胜,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探索氛围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对学生而言终生受用。

上一篇:浅谈生物学习中新课的导入 下一篇:生物新课程探究性教学实践与高考备考有效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