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建筑项目管理,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效益

时间:2022-09-28 08:18:12

加强建筑项目管理,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效益

【摘 要】建筑项目管理作为一项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及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活动,在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效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综合运用系统性的管理方法,优化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准确定位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的交叉点,促进三方利益得到保障;建设高素质的项目管理团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三个方面探讨了在建筑项目工程中加强施工方建筑项目管理的措施,以期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设效益

前言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国民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趋势,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事业的发展进程也不断推进。各项建筑工程的筹划和实施,全面发挥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然而,在建筑事业获得良好发展趋势的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成为制约各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成为建筑工程企业探讨的重要课题。建筑项目管理作为一项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及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活动,在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效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建筑项目施工方的视角探讨了在建筑项目工程中加强建筑项目管理的措施,以期实现施工项目系统、完善、科学化的管理效果,从而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效益。

一、综合运用系统性的管理方法,优化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

生产要素是指人们创造某项活动中所必须的各种要素。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主要指投入施工项目的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等诸要素。而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主要指对上述资源进行计划、供应、使用、控制、检查、分析和改进等管理过程。实现这些生产要素的优化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各运作环节的正常运行,提高工程项目建设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性质上,这些要素具有相关性、环境适应性、集合性、目的性等特点。因此,在管理中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综合运用系统性的管理方法,强化其管理。

一是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管理。首先,合理、科学的分配生产要素。在各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以“科学规划”为统筹,以“精打细算, 保障重点”为前提,坚持总体平衡和临时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区分先后主次,权衡轻重缓急,形成的一种科学、规范、能体现要素生产价值的分配机制,体现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其次,适量、适时的投入生产要素。周密计划,对工程项目各环节中生产要素的实际、实时需求适量、适时的安排生产要素的投放,促进生产要素配置的综合平衡,保证各施工环节得到顺利开展。

二是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施工建设项目是一项动态性的组织活动,各生产要素的管理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的管理中,应从过去单纯的自上而下的约束性管理模式,向生产现场以班组为基本管理组织单元的自我改善的管理模式下移,从对生产要素的静态控制转向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动态中寻求平衡,提高管理效益。

三是生产要素的高效组合管理。西方经济学认为,对任一既定的产品,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组合在没有达到最佳比例时,增加相对较少的那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产量会以更大数量增加。因此,在施工项目生产要素管理中,可采取该原则,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组合,适当搭配,以发挥生产要素的整合、协调作用,提高建设效益。

二、准确定位建设单位项目管理的交叉点,促进三方利益得到保障

一项施工项目往往是业主、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等众多参与单位承担不同的建设任务。从而决定了在项目管理实施阶段,施工方与业主方、建设单位存在较多的项目管理交叉点。但由于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利益的不同,容易造成管理上的障碍,进而对工程成本、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造成影响。例如:在进度控制管理上,施工方的主要管理目标是依据施工合同交工日期,细化工期计划,责任到人,确保工期目标的按时实现。而在这一管理过程中,对施工单位来说,会因业主提出的工程变更、提供原材料时间和进度款支付等问题影响工程进度,进而与建设单位之间引发矛盾,影响建设效益。因此,如何准确定位三方项目管理交叉点,并进行协调、组织管理,是促进三方利益得到保障的关键。

目前,从施工项目管理的实践来看,施工方与业主方、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交叉点主要体现在:①进度控制;②成本控制;③质量控制;④安全管理;⑤合同管理;⑥信息管理等。基于施工方在项目管理的角度,应通过管理方法的有效运用来协调这些交叉点的管理:

首先,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施工合同是明确双方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协议,是开展相关技术、经济、法律活动的重要依据。施工单位在签订合同时,项目管理人员应仔细研读合同条款,熟悉掌握合同内容及风险防范措施,清除界定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充分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工程项目实现创造良好的合同条件。

其次,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与业主、建设单位之间的信任。施工单位作为项目参与单位中的利益相关者,为促进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应采用一定的公共策略,与业主、建设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培养彼此的团队精神和信任意识,有效化解、协调项目实施进程中的摩擦和冲突,实现项目利益各方的共赢。

最后,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及时解决项目管理的交叉矛盾问题。施工方与业主、建设单位之间缺少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是导致彼此产生矛盾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会议、行政指令系统等交流平台外,还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促进三方加强沟通和交流。使三方均能及时了解项目工程进展中存在的项目管理交叉矛盾问题,从而共同商讨、协调,解决矛盾,实现彼此利益。

三、建设高素质的项目管理团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在当今以科技、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型、技术高端性的信息社会发展进程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项目管理中,应加强高素质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一方面,提供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的平台。教育培训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施工企业应结合建筑施工的特点,开展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教育培训活动,开发他们的潜能,丰富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建立结构合理的“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管理岗位分配机制,做到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化、多才化。同时,积极挖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促进施工项目管理结构持续优化,建立一个高素质的项目管理团队。

参考文献:

[1]段.浅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中国科技纵横,2010(4)

[2]陈文彬.关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

[3]康刚.谈施工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本控制[J]. 山西建筑,2013,39(3)

作者简介:

黄云刚(1978-)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宝瑞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本科。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上一篇:论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要素 下一篇:铁路客运专线施工与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