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为什么困难

时间:2022-09-28 07:40:16

自从学校出现后,就存在一个问题:学生不容易将学校获得的知识迁移到现实世界中。是什么阻碍了迁移?如何培养学生才能促进迁移……几百年来围绕这些问题,教育学者的思考、争论和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

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重视情景认知的研究,发现在学校情景与现实情景下,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明显不同。学校的学习,侧重于抽象的概念;而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解决时更多要依赖经验和感觉。这给人一种启示:抽象形态的知识向现实情景的迁移,必然和与特定情景相关的感性形态知识之间存在相互协调和相互转化的问题。

从2005年开始,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的“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简称SAKE项目)中,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团队已连续8年承担八年级学生科学学业质量测评工具研制和结果分析反馈的任务,至今已积累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9万学生的数据。在试题的命制中,“设置尽可能接近真实世界的情境,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和各种探究能力”,一直是我们坚持的方向和探索的重点。本文以这些工作和积累的数据为基础,从知识两种形态转化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对学习迁移问题作一些新的探讨。

一、抽象形态的知识为什么易遗忘?

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概念教学。所学的概念如何迁移到现实情景中呢?下面我们以几道试题为例,进行详细的讨论。

试题1 相对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天空中的云距离地球( )

A.更近

B.更远

C.与太阳一样远

D.有可能更近,也有可能更远

2010年,SAAE项目从全国几个省抽样,测试66930名八年级学生。

正确答案是A,学生通过率为74.8%。另外,将学生的学业质量分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四个等级学生在此题上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94%、80%、52%和27%。

纸笔测试结束后,我们抽取20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根据测试和访谈的结果,我们认为学生解答这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十分复杂,但基本机制仍是:抽象思维与感性思维,相互触发,相互审视,以促进协调。

相互触发:太阳和云,学生天天可见,“太阳和云,谁离地球更近”这个问题,学生却从来没有想过。该问题触发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太阳穿梭在云层之间,有时在云层的背后,有时又在云层的前面。”

接着,又触发头脑中相关的概念网络:“太阳、大气层、云、地球”。

相互审视:“看到太阳,有时在云前,有时在云后。所以,与太阳相比,云离地球,有时候更近,有时候更远。”这是实实在在的感觉,但可靠吗?学生必须凭借抽象的概念网络,对此进行审视:“相对于遥远的太阳,大气层就像一层薄纱紧裹在地球上。云层位于大气层中。(地球上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小水滴极微小,数目极多,飘浮在大气中,就是平常看到的云。)因此。云离地球更近。”

这样的审视导致经验的调整:“看来,‘太阳有时在云前,有时在云后’现象,是人的一个错觉。”

但审视是相互的。学生也借助日常感觉对概念网络的合理性进行审视。比如他们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怎么知道地面上的水蒸气,能上升几千米,进入高空呢?高空中大气离太阳更近,怎么却更冷呢?”

疑问促使学生这样思考:“如果地表的水蒸气不能上升到高空,那怎么解释下雨时,高空落下大量的水滴呢?同样的,若高空不是更冷,那就无法解释夏天高空中落下的冰雹(冰)。”

很明显,这种审视,也导致学生概念网络的调整:由“太阳、大气层、云、地球”,变为“太阳、大气层、云、雨、冰雹、地球”。

相互审视后,抽象概念与感性经验,双方都作了调整,变得更协调。

概念是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的抽象观点。将概念按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并列概念组织成一个网络,就称为概念网络,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抽象形态知识。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就像实际中对事物操作一样。将多个表象关联成一个网络,就是表象网络。关联着的表象,日复一日地重复,形成固定的关系,就称为经验。经验和表象网络,就是本文所说的感性形态知识。

抽象知识向现实情景的迁移,其核心就是抽象形态知识与感性形态知识的相互作用。

两种形态的知识,相互间作用越充分,相互协调性就越高,相互转化就越好,抽象形态知识迁移的成功性就越大。

实际中,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两种形态的知识,冲突严重,转化极困难。下面就是一例。

试题2 由消化系统排出的是( )

A.尿液

B.粪便

C.汗液

D.尿液和粪便

正确答案是B,SAAE项目抽样测试学生通过率只有26.5%。70.2%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尿液和粪便都是消化系统排出的。

另外,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类别学生在此题上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44%、23%、16%和15%。这令人颇感意外,因为即便是优秀类学生,仍超过半数选择错误的答案。

人每天都排出粪便和尿液。早在儿童时,对粪便和尿液,已有了一套自己感性的看法:“吃的饭和喝的水,都到肚子里,营养被吸收了,残余的从肚子里拉出,就是粪便和尿液。”

到了初中,学生正式学习消化系统的知识:食物由口腔进入胃,胃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消化吸收,留下的残渣,在大肠内形成粪便。而喝入的水,经胃、小肠和大肠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同时,也学习泌尿系统的知识:肾脏与血液循环系统相连,血液经过肾脏,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被滤了出来,形成尿液。

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是抽象形态的知识。这种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感性形态知识不完全协调,不十分兼容,甚至严重冲突。如有学生认为:“大量的水为什么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又从肾脏滤出呢?多余的水可以直接从消化道排出啊?”有的学生则说:“血液中的水可以滤出来,难道血液就不会漏出来吗?”

上一篇:职业中学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教改前沿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