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文化负迁移探析

时间:2022-09-23 11:04:24

留学生文化负迁移探析

摘 要: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留学生在学习、实际运用汉语时,迁移不仅出现在语音、语法这些方面,还出现在语用中,表现为文化负迁移。这种文化负迁移可分为三个方面: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和禁忌。

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 负迁移

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一直是一个在语言学界引起争议的话题,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是“语言迁移”的概念以及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语言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第二语言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母语迁移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母语迁移表现在言语的每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是语音和语法。其实母语迁移在文化方面的表现也应引起重视。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如果想学好第二语言,必须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如果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背景知识、说话方式或社会习俗,交际者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负迁移,引起双方误解甚至闹笑话而不自知。研究留学生在和中国人交流时出现的文化负迁移是有其必要的。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上,而且也体现在生活方式、习俗以及各种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谈论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和禁忌方面引起的文化迁移。

1.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社会应酬语

这里所说的应酬语或者寒暄语主要包括称谓语、问候语以及告别语。首先,称谓语在中西交际活动中都受到各自本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了文化迁移。英美国家的普遍称呼是“先生”、“太太”、“小姐”。如果不知对方婚否,可以称呼“女士”。当彼此熟悉以后,可以直呼其名,甚至父母子女或者老师之间也可以。有的留学生熟悉自己的汉语老师之后,也开始直呼老师的名字,让老师哭笑不得。殊不知,在中国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一般不能直呼老师名字。其次,中国人见面时常问“吃饭没有?”、“到哪里去?”。而留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种打招呼的情况时则会误以为这是一个交际话题,老老实实地说:“我吃了,在庆丰包子吃了鸭肉包子,那里的包子很好吃……。最后,中西文化中的告别语具有不同的模式和言语规范。中国人道别时,客人可能突然起身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而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离开,往往几分钟前会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该走了,并征得同意后离开。如果客人突然提出“我该回去了”,并马上就离开,留学生会认为太突然,不礼貌。

2.不同的社会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习俗。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留学生用本族社会习俗理解中国人的日常礼节会造成误解。社会习俗涉及很多方面,这里主要谈论在致谢与道谢、邀请、拜访、餐馆付账以及恭维语等方面的情况。“Thank you”是英语文化中很常用的一个词,不仅常常用于像夫妻这样亲密关系中,而且用于陌生人之间。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以说“Thank you”。即使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为对方倒一杯水,也可以致谢。而中国家庭成员、亲密朋友之间很少说“谢谢”。因此有的留学生即使和很熟悉的中国朋友说话时也喜欢说“谢谢”,常常让中国人觉得太见外。同样的,英语留学生习惯说“I am sorry”,于是,在用新语法点造句时,说错了一个句子,老师纠正时,学生再次造句之前总会加上一句“对不起”。而留学生还会用本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在北京的生活,于是得出结论:中国人总是理所当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礼貌。在餐馆付账时,中西文化差异很大。在留学生眼里,如果事先没有说明谁请客,一般都会很自然地各自付各的钱。而中国人饭后买单的场面有些混乱。如果事先没有明确付账的人,饭后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付款。留学生看见这样的场面常常百思不得其解。

3.中西文化不同的禁忌语

禁忌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汉语中颇有一些禁忌语。在交际过程中,不懂得不同民族的禁忌语会造成文化负迁移,甚至伤害到别人。最典型的是关于“死”的说法。英文里,留学生说“my gradfather died when I was 5”,于是留学生直接翻译成中文“我5岁时爷爷死了”,这时总会被中国老师或者朋友纠正:“是‘过世’!不应该说‘死’!”英语中也有禁忌语。在美国,人们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胖。于是,在中国看见大人喊孩子“小胖子”时,认为这是在伤害儿童的心灵,应该禁止。

这些文化负迁移的作用不像语音、语法这样显而易见 ,更多地是表现在语言的实际运用即语用方面。Blum-Kulka(1991)曾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语学习者依赖情景线索理解各种言语行为的意图,采取简化的策略来表达。比如过度使用简单礼貌标记等。

第二阶段,二语学习者能够识别并运用不同的策略实施各种言语行为,但是表现得冗长且带有母语迁移的痕迹。其言语行为在语用和社会层面上部分可接受,部分不可接受。

第三阶段,二语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接近本族语者,能够和本族语者一样运用同样的礼貌策略,但是继续表现出深层文化因素的迁移和冗长现象,在理解和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时表现得过于敏感,使用某些策略时显得犹豫。

留学生的文化负迁移在交际中很常见,但可能更常表现在中高级阶段。一方面是他们和中国人交流的机会更多,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学习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初级阶段不可同日而语。日后可以通过实验和调查来验证这个推论。(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参考文献:

[1] 林宝卿 《汉语与中国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2] 李 炜 留学生汉语语用失误的客观成因探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第3期

[3] 刘 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5] 王美玲 跨文化交际中负语用迁移的文化成因 《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2期

[6] 许 菊 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7] 张占一 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

上一篇:个人角色与文化交际中的两个问题及策略 下一篇:昆明方言语音古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