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15 18:21:58

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篇1

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谈几点看法。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察今》)、“客将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①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前二例;②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中间两句;③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最后两句就是这种情况……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二、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不宁静的心绪为神,为我们展现了“荷塘上月色”与“月色下荷塘”的朦胧谐和的风韵;《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纵横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两篇文章其一舒缓恬淡、意境幽远,其一纵横捭阖、气势宏伟,但都是紧紧抓住“辔头”而任“野马”纵横飞奔的。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步进行同类归纳:记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灯》、《荔枝蜜》;叙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猎户》、《娘子关前》;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总结概括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观察。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首歌,时时加以总结。比如手发抖这个动作很常见,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动时的外在表现,但仔细观察,有的是由于高兴激动,有的却是紧张恐惧,还有的是恼怒气愤,情况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别人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这类动作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透视人物的心理。

第二步是体会。观察生活并亲身体会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例如,风和日丽的时候,自己会感到心情很开朗;风雨交加的日子,自己会感到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个绿芽,会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里的一片黄叶,竟让自己的情绪怅惘失落。这些景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把丰富的人生体会积累起来,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作品。

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刨根问底,这是一种极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可以带来伟大的发明,同样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给人生以重要的启示。举个例子来说,暑假里到一位住在偏僻农村的同学家去玩,一到那儿,就被他家人和邻里的热情与真诚所感动,你在觉得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同时开始思索:他们的热诚与质朴是因为你从城里来所以仰慕你吗?也许是较城市这里贫穷而落后所以相互依赖保持着原始的品格吧?这些想法较狭隘;但当你和同学一起离开那里回去上学时,看着一张张亲切平和的笑脸,透过相拥送别的人群,你再深深地思索,你会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庞大的力量,它就是中国人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民族的精魂。

所以说观察生活、仔细体会、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恰当的总结概括,然后用这些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去品味别人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

培养联想力是进行迁移的关键

对所学知识和以往经验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但在解决新问题时却不能让映象激活旧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准确的联想,也同样无法进行迁移。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这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提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学生自读,准确审题

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审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风景谈》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为了强调“形式的和内容的”,作者把这一定语后置,阅读时重音一定要放在这里,如果不能准确阅读就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不能把这个句子顺利地套入“变式句常识”的知识框架中。再如文言文阅读,断句很重要,“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句,如果把“地方”连在一起读就不能正确翻译全句,也就不能准确联想,当然也就不能把“地方”嵌入到“古今同形异义词”的知识网络中。

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就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二、教师点拔,寻找契机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习散文《灯》时,教师可做这样的提示:“本文属于哪类散文?”学生如果还不能产生联想就进一步提醒:“是写景的,还是记事的,还是咏物的?”明确了这是咏物的散文后,再进一步引导:“咏物的散文多以什么为线索?”学生立刻会联想到旧有知识中对散文线索的概括——“咏物的散文往往以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至于“灯”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刺激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感受:“漆黑的夜晚,一只萤火虫在面前飞过;半夜在噩梦中惊醒,母亲打亮了台灯。这样的亮光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己会想到“光明、温暖和希望”,这样“灯”的象征意义就明确了。

三、师生共创,设立情境

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的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

学习屈原的《涉江》时,放一段慷慨悲怆的古乐,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同作品、音乐融合起来,“精务八极、心游万仞”,体会当时诗人眷恋祖国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报国无门、上下求索的矛盾痛苦的思绪。

在学习《雄关赋》之前,同学生和着录音带一起高唱《万里长城永不倒》,把学生带到古老的长城,回顾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和奋进的足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心中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之后,再去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再如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用图画,像《野渡舟自横》、《独钓寒江雪》等,通过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联想旧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挖掘诗歌深沉的内蕴。

在学习戏剧冲突时,可借助数学中的坐标,横、纵坐标轴表示矛盾双方,中间用波线图的起伏表示冲突的缓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是迁移的最终环节

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的知识经验,之后就是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

一、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

同化就是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类迁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再有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叶圣陶小说《夜》时,可以把它嵌入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去分析它的情节线索及主题。两篇小说都有明暗两条线索:《药》明写华家,暗写夏家;《夜》明写老妇人,暗写革命夫妇。《药》通过对明线上华家代表的民众的愚昧和暗线上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英勇的描写,反映小说深刻的主题——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镇压革命的罪行,启示人们:只有启发民众共同革命,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夜》通过明线上老妇人的逐步坚定和暗线上革命夫妇的无畏,揭示“四·一二”大屠杀的罪行和人民群众已觉醒,将前赴后继进行斗争的主题。

同样的,在分析《夜》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妇人形象时,可以把它套入《母亲》的人物框架中,以分析老妇人这位映川的母亲与高尔基笔下的巴威尔的母亲一样的由胆怯到愤怒再到坚定的心理历程。利用旧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行知识迁移。

二、顺应迁移中的分析类化

顺应是指将已有的经验应用到异类事物中去,对已有的经验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能包含新事物的新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类迁移中,旧有知识只能是开启新问题的钥匙,旧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只有相关之处,分析类化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增大了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灵活性,提高应变能力。

如,我们在学习《祝福》时重点讲了“画眼睛”的手法,并概括出通过“画眼睛”的手法可以反映人物的遭遇和心理历程,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尤其是祥林嫂死之前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的描写,更成了学生记忆中难忘的一页。那么当学习《明湖居听书》这篇小说时,同学看到王小玉“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时,自然想到祥林嫂的“一轮”,但这一旧有的知识只能提示学生“画眼睛”可以展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而绝不能生搬硬套说王小玉“精神麻木”,恰恰相反,这“一顾一看”反映的是人物明眸善睐,聪明灵慧的特点,学习经过分析,把原有知识结构加以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对于“画眼睛”手法反映人物不同性格思想的更高更完整的知识结构。

迁移理论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 迁移理论 现状 解决措施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比较复杂的理论基础和较为繁杂的科学结构是现在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首要难题,并且老师在讲授的时候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这就表明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发展,现在急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不断地改革高中政治教学的模式。随着“迁移理论”在高中课堂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个学科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的“迁移理论”,就是以此类推的含义,进行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也就是指一种学习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效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迁移理论的基本理解

迁移理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是提升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有效途径,当然也是教育方式的一种转变,由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在迁移学习的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就是相关概念和原理的迁移。其中一种知识的学习对于另一种知识的学习产生了阻碍的作用,我们就称之为负迁移;相应的,如果在迁移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正迁移,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追寻的目标。如果在教学中正迁移量较多的话,就表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顺应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就会更加的强大,老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学生也可以进行举一反三。

二、知识的转移

学生的认知构造来源于教材,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结构的掌握比较稳固、系统和全面,当然其中的新问题也就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越强,对于迁移拓展的范围就越广泛,效果也就越突出。有的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新课程单纯的理解成为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否定,自然也不需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总体目标就是:确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成就,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常识问题;能够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式去处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拥有在现在社会中自主、自立、自强的观念和态度;具有相应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新课程不是去除了其中的基础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形成更加稳固的基础知识,这也是新课程理论中对高中政治教学的要求。

较为完整的知识构建是主要的概念和原理。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掌握一般的概念和原理是进行迁移的主要途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加强技能培养方面是实现迁移的主要原因,所以高中政治课程教育中老师要抓住基本的理念和原理,有效地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并且注重把知识体系中的主要知识和现实问题进行紧密的结合。思想政治学科中的主要思想方法是重点知识,根据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理清各个知识点、各个原理和各个概念之间的含义,把真正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实处。在基础教学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建立各个课时、各个章节和各个概念的知识框架,把这些知识围绕相应的主线进行串联,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构建,建立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能够层次清晰、脉络清楚,并且可以根据知识网络把前后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实现学习上的正迁移。

比如:在讲解政府的时候,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知识网络:我国国体,相应的决定政府的性质,其中决定了政府的职能、政府的作用,还有政府怎样使用权力,政府系统内部和政府系统外部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制约,还有政府要自觉地遵循人们的监督和制约,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到我国的政府,并且由我国国体迁移到和政府有关的知识上面,然后再发展到公民的监督方面。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过去学习的知识内容,还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相通的部分,突显出其中的差别和联系,吸取其中有利的因素,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转移。

在高中的很多科学之间都具有相互的关联性和相通性,例如在学习选修内容《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对于英国、美国和法国的政治体制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和历史知识相融合,《生活和哲学》中的成语谚语、名人名言都需要拥有相应的语文知识才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解,《文化生活》中的民族精神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内容都要和历史以及地理知识相融合。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融合,这里所说的旧知识不单是指政治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内容,还有其他学科以前所学的知识内容。要凸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通因素和有关知识,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复习过去的知识,了解新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方面的正迁移。

三、能力的转移

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单纯的掌握知识内容是不充分,也是没有价值的。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传播者,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单纯的把自己看成授业、传道和解惑的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怎样更好地让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迁移,在政治课程标准的序言中也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也进行了叙述。具体说明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分别包括:自学能力,收集、处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识别正误和观察问题的能力,还有使用历史的、全方位的和发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方面的能力,不断的加强创新思维的能力。老师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避免出现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需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分别包含以下几种能力:

1. 阅读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怎样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现在的思想政治材料,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教材本着从实际出发的角度,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具体上升为抽象,善于引进典型的事例或是生动的故事,用于解释基本的道理和观点,从而让学生熟悉知识规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弄懂材料。阅读是很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所形成的智力活动。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视觉进行接触的,并且经过视觉接触信息比经过听觉接触信息所要保留的时间更加长,这就表现出阅读在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读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安排和目标去完成诵读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了解和感知。

2. 社会实践能力。政治课不仅是理论的学习,还要把这些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高中政治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具体的知识去处理一些社会问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教室,而是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所以,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可以走出课堂,去到一些工厂、社区和机关等地方。

例如在讲解非公有制经济结构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到一些个体户和私营服装厂中;在讲解企业经济效益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去到一些当地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企业中,进行参观和调查,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道德品质的转移

在中学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学生的道德情操、心理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建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时机。这个时间段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年龄、生理等特征方面的限制,使得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加强了其中的可塑性。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养,要善于发挥思想政治课中的思想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素质、有纪律的新世纪人才,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主要表现。第一要弄懂学生的思维,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前提,也是进行德育的关键途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把学生的思想深入其中,还要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方式,然后结合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第二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地挖掘教材中思想内容,以德育为目标,并且有效地凸显在课堂之中。

五、思想内容的迁移

中学教育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心理品质和习惯教育的有效时期,也是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刻。要抓住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今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不完善,思想教育难度较大,效果不明显。因为年龄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现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比较低,思想教育的可塑性比较强。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学中应保持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统一。”要善于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要目的,争取把学生建立成为有志向、有道德、有纪律和有文化的新世纪人才,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在。

怎样更好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思想觉悟方面的迁移呢?第一,在备课的时候要理清学生的思想。这是和实际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理解自己的教法和教材,还要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找到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第二,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发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确定德育目标,并且有效地反映在课堂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迁移的教学理论,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能力,也为学生成为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总结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地使用迁移理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并且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老师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迁移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路军.论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1):112-113.

[2]袁素萍.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70-70,71.

迁移理论篇3

【关键词】教学 情境 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44-01

已学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为“学习的迁移”。已学知识对新学知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干扰作用,叫负迁移。学生学习正迁移量越大,说明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然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正迁移和负迁移常常交替着起作用。要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就要了解迁移内部的认知活动过程,寻找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知识正迁移。

1 迁移理论

纵观各种迁移理论,我们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传统迁移理论和现代认知迁移理论。传统迁移理论主要指官能――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和经验类化说。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过某种“官能训练”才能产生;相同要素说强调新旧知识共同要素的作用,即迁移只有当两种情境含有相同要素时才产生转移;而概括化迁移理论(经验类化说)认为迁移的关键是新旧知识共同因素的概括化,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越易产生迁移;现代认知迁移理论提出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是实现迁移的关键所在,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本身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认识和领会新的知识,通过思维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在揭示新旧知识本质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本质联系、构建新的图式的过程,所构建的图式又成为下一认知过程的基础。

2 迁移过程

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结合迁移理论,我们不难认识到,迁移过程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进行的,这些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括:

2.1 感知

学生首先通过选择性注意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感知。注意包括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见、闻、嗅、触),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实现,是对事物存在形式的感性认识。

2.2 表象

如果激活了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成分,引起回忆产生联想,就会采用本身已有的知识,对直观现象进行观察,形成一种表象,这种表象是建立在学习者原认知结构基础上的,只是对直观表面现象的认识,是具有个体特征的粗浅认识。

2.3 辨别

要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过程,与原认知结构中相关成分建立联系,包括新旧知识关系的分析、比较,达到辨别本质属性的认识。

2.4 理解

经过对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探究,理解事物的本质,体会概念、原理的运用,并建立问题、审析问题,以便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5 构建

即将新的认识同化到原认知结构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该图式主要指事物的性质、规律、法则和内在联系在学习者心理结构中的存在形式。

2.6 迁移

通过训练和练习进行巩固应用,达到灵活和确认,以实现正迁移,并进入记忆和保持领域,同时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技能和能力。如果应用时受阻,便产生负迁移,说明构建的新图式有误差,这时就需要重新联想、分析、认识,以揭示事物本质,重组图式。

可见,如果感知新课题,形成个性特征的认识后,没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过程来认识和理解课题本质,而只是直接记忆现成的、已经综合的、概括出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即直接接受结果而轻视过程,那么应用时只能是机械地套用规律和法则,既无创造性也谈不上灵活应用,出现矛盾时更不可能实现自我审查、自我认识、重新构建的过程。

3 创造情境促进正迁移

学习是通过一系列动态认知活动进行的,认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每一情境都影响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影响着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应该遵循知识迁移规律,教师要创设好每一认知活动环节的情境,避免相似概念及一些错误概念的干扰,防止负迁移产生。

3.1 认真观察与强烈感知,形象与抽象相结合,“以趣创境”

学习新知识首先要感觉它,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感觉越全面、越清楚、越正确、越深刻,对知识的认知就越有利,他直接关系到学习的质量。感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实现,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能力、思维方式密切联系,是思维、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3.2 充分调动已有知识,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以“以旧引新,以联创境”

当代众多国外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学习效果如何,不仅仅取决于外界的刺激,也不仅仅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还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等密切关联。奥苏伯尔指出: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因素。在折衷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加涅也和认知派一样,十分重视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准备,认为新的学习一定要适合学习者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还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同化,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

3.3 加强分析比较,提高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以辨创境”

要使学习有意义,必须能明辨各知识的本质特征,运用变式和比较揭示概念本质,提高变通能力。

3.4 加深理解,提高认知结构的稳定性,“以疑创境”

巧妙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以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反向思维等形式,加深理解。

3.5 归纳、综合,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整创境”

在理解新知识本质的基础上,整理、归纳、综合,类化各有关知识归属,整合各类知识成为系统,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构建新的图式。

3.6 精选习题,穿插练习,“以练创境”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并转化成学习者自身的技能,提高所学知识的稳定性。

迁移存在于每个学习过程中,如何使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和运用,仍是我们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刘俐,项丽君.从品德心理结构看大学生道德教育.高教论坛.2008,108(4):22-23.

[2] 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项丽君,刘俐.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优化认知结构的研究.高校教育研究.2008,6:49.

[4] 刘炳华.谈认知结构理论对化学教学的启示.化学教育.1999,4.

迁移理论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迁移理论;应用

所谓的学习迁移理论,其实就是指将一个知识的学习向另一个知识的学习进行迁移,这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重在掌握方法,而学习迁移理论很好的适应了的学习要求,对于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通过学习迁移理论的引导与支持,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培养。这一点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尤为突出,数学学习强调的是举一反三,要求学生能够将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向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中加以迁移,而对不同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处理也正是高中数学的难点之一,通过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将会更加有效。

一、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

学习迁移是指对某项知识的学习对另一项知识学习产生的作用就被称学习迁移。就本质而言,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就是通过对已经获取的知识在另外的知识学习中的应用,使学习水平得到提升,进而有效构建起知识结构,并形成良性循环。就心理学而言,学习迁移理论正是如此。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存在迁移的可能性,如数学定义、计算公式以及数学思维的形成,等等。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充分结合实际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正确、合理的引导,使他们的学习迁移得以形成,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对策

1.合理创建教学活动,强化迁移速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管站在学生还是教师的角度,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或者传授都存在迁移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将学习主体的主导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而这就需要他们围绕知识内容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对比以及概括。而有的学习内容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此时二者产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就非常高。如果学生能够分别概括出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特点,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那么学习的正迁移就得以形成。鉴于此,为了有效推动正迁移的形成,首先就必须对新、旧知识之前的关联性进行强化。以“等比数列”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细致讲解知识点,同时也要以此为基础,为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对“等差数列”的知识内容与其作对比,并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在相互比较之下,学生就可以对新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巩固已学知识,使自身学习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积极联系现实生活,推动迁移教学现实生活是所有知识的来源,数学也是如此,并且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的有很多事物都是数学中定义与公式的来源。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将其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并灵活运用学习迁移理论,如此一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就能够更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生活语言加以充分利用,使数学定义的衍生得以推动。如上文所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数学是指的原型,尤其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的话语可能就是一些数学定义。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调整并分析这些数学语言,那么就可以在生活话语的辅助下,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逻辑性、抽象性强的数学定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会更加透彻,使自身数学学习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以“函数”的定义讲解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公函或者信件,就可以提高对所学数学知识定力的理解程度。不可否认,在函数定义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具体知识内容,然而就本质而言,函数与公函、信件等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其具备一定的沟通功能,其实就是对数之间联系进行的沟通,通过生动的理解,学生就可以更加透彻的理解到函数的定义,如此一来,数学教学就能够取得相对理想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在学习迁移过程中对生活常识加以运用,基于此形成数学道理。《没有公式的数学》一书曾将很多数学知识讲述给读者,而这些数学知识的来源就是生活常识与道理。如果能够对此有所理解,那么人们对公式的依赖性就能够得以降低,同时在数学知识原理的理解中也不需要利用证明的方法,并且对数学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尽管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严谨性,然而这种特性并不是我们对其产生依赖的理由,否则数学知识的学习必然枯燥乏味,难以激起学习者的兴趣。事实上,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其个性自然而言会趋于严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将知识内容迁移到生活常识与生活道理中,如此才能够使数学知识的形成得以推动。以“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知识点讲解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二者的关系的认识相对模糊,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讲述给学生,并对充分、必要条件的差别进行具体分析,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清晰的理解到二者的关联性与区别,进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增强,为学生自身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供有力支持。3.加强先进教学技术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关键。针对此,在数学学习迁移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并对先进的教学技术加以运用,以此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激发。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对多媒体技术加以运用,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可以将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改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两个相似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两个知识点的特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从中发现其中的关联与区别,并形成了学习迁移。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在于集文字、图像与音频为一体,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教材内容而言,多媒体能够清晰、形象的呈现出来,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趣味性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圆锥与圆柱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制作相应的模型,如此就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使立体图形的学习变得更加形象、具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结束语

不难发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对于数学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为此,我们应对此理论展开研究,并对其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据此提出改进对策,使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范荣.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2014,(02):16.

[2]刘文云.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5,(14):45.

[3]帅学海.高中数学对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实践[J].时代教育,2015,(20):163.

[4]冯晶晶.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读书文摘,2016,(23):360.

[5]刘新荣.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写算,2015,(29):146.

迁移理论篇5

【关键词】语言迁移理论;优化;中学外语教学

语言迁移理论在早些年代就被人们从各方面开始研究,而研究结论是语言迁移理论对外语的学习和认识是有着巨大的影响的。在我国现阶段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小学就已经开始了英语的学习。英语贯穿着学生一生的学习阶段,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虽然学生一直在接触着学习着英语,但是很多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的掌握英语。这就需要教学者从方法上进行改变,优化语言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对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利用母语对学习外语的积极影响来加深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学习外语的能力。

1 在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情况之下,现阶段中学外语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中学生对外语的兴趣及学习动力等,不利于中学的英语教学。在中学外语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处在被动学习阶段,既缺乏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对外语学习的效率很低。但是老师往往也付出很多时间备课,准备教学内容,但提不起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兴趣,学生成绩不理想,老师着急,学生也着急,这使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更加的严格,不断地要求学生听写、阅读、背诵、考试。这成了老师教学的法宝,但往往也使学生对外语越来越厌烦讨厌学习英语,甚至是谈“外语”色变。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正确导致老师更加辛苦教学确难有成效,学生想要进行学习,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要优化语言迁移理论在中学教学中应用,提高教学成绩。

2 语言迁移理论优化中学外语教学

所偶胃的语言迁移理论就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克服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而发现第一语言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如发音、语法、习惯的表达方法等。并借助于第一语言的优势来加深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和学习,而要改变中学生对于外语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外语的热情就需要优化中学的外语教学。

2.1语言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

想要改变中学外语教学中的现状,需要外语教师对语言迁移理论有着深刻的了解,并能够根据本校或者是本班级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案。英语教师需要教导中学生如何克服母语和外语学习中的差异,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减少中学生在学习外语中可能独到的消极影响。同时引导中学生发现母语和外语之间的相同点和其之间的联系,并培养中学生的这种能力和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中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理解,提高外语水平。让老师的正确引导帮助中学生跨过对外语学习的障碍,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发现规律,培养中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借助第一语言来帮助第二语言的学习,降低第二语言学习的难度,提高外语水平。

2.2语言迁移理论在中学生中的利用

中国有句谚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师傅可以指导正确的做事方法,但是还是要靠自己用功。同样的道理,老师负责引导中学生语言迁移理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但是需要中学生自己用功学习和发现其中的奥妙。老师的在课堂上运用语言迁移来进行外语教学,帮助中学生对外语的学习。但是这也要求中学生能够逐渐的掌握这种能力,需要中学生具有概括总结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中学可以在课后也同样的能够进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同学间的互动,交流语言迁移的学习经验。从根本上解决外语学习带来的困难。

2.3借助于语言迁移的交流沟通

中学外语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成绩,更要注重中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只会写不会说这是外语学习的一大禁忌,很多中学生不会说,也有些学生不敢说。发音问题是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发音不准确,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借助于语言迁移,找到母语中与外语发音的相同点来表达思想。这可以解决中学生对发音不准确不敢发音的现象,用这方法来打消中学生难开口的顾虑。学校可以举办外语口语交流会,请外教对同学们口语进行纠正,增加中学生开口说外语的机会[4]。也开以鼓励同学之间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相互督促,相互纠正。

3 教材的选择

教学方式的优化不仅仅只是对教师能力要求有所提高,这对教材的要求同样也有所要求。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外语教科书也在不断的进行改写,不断地变化着教学内容。这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更换清楚地知道,并且对内容的变化有着清楚的了解,能够准确的选择出适合语言迁移教学的教材。让中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在学习中将外语成绩稳定的提高。

4 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必须要拥有足够强大的知识储备量。要想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则要求我们懂得一门第二语言,而英语作为我国学生学习的一门必修课,需要我们掌握。语言迁移作为中学生学习外语的一种有效途径,需要我们将其合理的融合到中学教学中,帮助中学生提高外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庄丽.运用语言迁移理论优化初中外语教学[J].求知导刊,2015,(7):115

[2]李国娜.语言迁移理论对俄语学习者的语音影响分析[J].黑河学刊,2014,(12):56-57

[3]徐丽云.运用语言迁移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迁移理论篇6

关键词:学习迁移; C语言教学

“C语言”是一门语法灵活、功能强大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正是因为C语言具备的这些特点,刚开始接触C语言的大学低年级学生会觉得C语言比较抽象,也比较枯燥。有的学生刚开始对C语言比较感兴趣,但是一段时间之后,逐渐丧失了兴趣。针对上述现象,在C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分类

学习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条重要的心理学规律。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一是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二是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就迁移的本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贾德的经验泛化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的学习活动中。在C语言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避免和消除负迁移。

二、在C语言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的应用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在教学中,应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才可能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路(算法),会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来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每门课程中各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一个典型的树形层次结构,首先确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树根),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地确立每一章的教学目标(树干),并进一步确立某一单元或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树枝或树叶),做到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注意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和迁移行为,努力促进正迁移。

2.科学组织教学次序

教学次序主要是针对整门课程各章节的教学次序。以“C语言”这门课为例,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安排教学的知识链:将整门课划分为数据类型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两大部分,其中数据类型包括基本数据类型、数组、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结构化程序设计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函数、文件。应该先把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与表达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就像在语言类的教学中,应该先把单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一样。接着应该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相当于语言类的教学中的“句型”。这两部分知识是“C语言”这门课的基础知识。接下来可以按照两种方法安排剩余的知识点:⑴数据类型中的其他类型、函数、文件。⑵函数、数据类型中的其他类型、文件。

3.重视上机实践环节的迁移

“C语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的迁移应贯穿于C语言的“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相应的上机实践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上机实践环节的学习迁移,最好能有一个相应的上机实践任务平台,每个学生在每次上机实验课结束后,都应将自己本次上机实验课完成的任务提交给这个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动为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分,也可以将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先保留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在上机实验课后人工进行评分。这样,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理论课和实验课交替进行,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迁移和学生学习的迁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对于程序设计这种相对比较灵活的课程,教师尤其要注重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迁移。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之初就应优先考虑迁移,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不断地挖掘出能迁移的地方。但是程序设计作为一门课程,其能迁移的地方还有待教师进一步深入地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易小文,陈杰. 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赵文婷,女,(1987.03- ),军事交通学院助理馆员。

张婷燕,女,(1980.11- ),军事交通学院助理馆员。

迁移理论篇7

一、母语迁移理论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它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

二、母语的正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外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以汉语为母语进行英语教学,其正迁移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法教学中用母语比较语言现象,讲解语法规则更清晰易懂

由于语法规则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用英语来解释语音现象、语法规则,学生难以掌握,例如要说清楚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虚拟语气句式等这类语言现象,只能用母语来解释,或者说只有用母语解释之后,学生才容易接受和掌握。

2.阅读和词汇教学中适当运用母语解释抽象词语和复杂概念是必要的

母语的积极作用同样也表现在英语阅读和词汇教学中。在早期直接法绝对排斥母语,但后期直接法也不得不承认母语在教学中的地位,认为在讲授语音、句型、句法以及阅读技巧、文化内涵、复杂结构等知识时,有时用母语可以避免很多误解。

3.翻译时用母语可以增强理解

由于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离开了汉语的翻译,用目的语直接进行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当然是一种很落后的方法,但完全脱离母语解释,又不切合实际,尤其在基础教学阶段。在这个意义上说,母语解释能起到正迁移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用母语解释作为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母语可以加快学习,也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更准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由于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它对目的语的干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效避免负迁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积累英语词汇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流利运用英文的基石。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基本词汇的积累,鼓励学生多使用词典,特别是英汉双解词典和英英词典,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词汇的多重意义和原文解释。

2.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亲历语言环境是培养学生养成英语思维习惯,提高英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汉语,课内讲解以英语为主,课堂教学以语篇教学为主,至少以句子为单位。课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英文答题和英语口头交际的机会,最终摆脱母语的束缚,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3.展开英汉对比学习

不要因为担心母语负迁移便因噎废食,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地、有意识地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着重在不同点上下功夫。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变换使用直接法、交际法和听说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可给学生布置足够量的角色替换、情境对话、复述课文、专题讨论等练习,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讲,动笔写,边学边练,边练边比较,在实践中感受两种语言的异同。

4.搜集地道英语资料

阅读是学生语言信息输入和知识积累的主要来源。阅读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和熟悉语言结构、时态、词序和词的功能等,而且还能培养语感,丰富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阅读让学生了解英语的思维习惯和写作模式。同时学生阅读时,还应把文章中的优秀段落和精彩部分记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经常复习,吸收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尽可能多听英文广播,原版磁带,多渠道地接触原滋原味的英语,积累资料,培养语感。

5.增强学生文化差异意识

加强母语和外语之间差异的比较,对培养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比较母语和外语在语义系统、话语结构、交际原则、思维方式、时空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使学习者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其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结束语

迁移理论篇8

【关键词】学习迁移;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37-01

现如今每所高中在物理教学方面都存在这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后进生对高中物理学习存在着恐惧心理,学生虽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但对物理知识并不能真正地予以理解,原因就在于学生不会用迁移理论来系统的学习物理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上引用学习迁移理论,这样以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关于学习迁移的内容

所谓学习迁移,顾名思义指得就是一种学习方式对另外一种学习方式的影响,从狭义上来讲学习迁移指的是根据自身之前所学习的知识通过再加工处理的方式,把其适当变换,应用到新知识环境中的过程[1]。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按其性质分类可以分为三种:正能量迁移(推进作用迁移),负能量迁移(阻挡作用迁移),零迁移(零做功迁移)。按其具体内容分为:常规迁移(一般态度及原理迁移),特殊迁移(详细知识细分迁移)。

按其学习环境雷同性可以分为相似迁移(两种学习环境有很大相同之处)中迁移(两种学习环境相似度一般)不重叠迁移(两种学习环境有很大差异)无论是哪种学习迁移方式都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作用

高中物理学习迁移理论在学习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有利于构建物理知识框架

将知识构建成框架结构,可以让学生更快理解物理知识。通过二次加工成为新的物理知识,通过构建学习框架的形式把新学习的物理知识将原有知识相结合,形成一个系统而清晰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快速;理解新物理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

学习物理最重要的就是发散思维的发展,通过学习的物理知识来解开物理问题是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靠物理学习迁移来实现。通过学习迁移理论的实施,把新知识进行体(系)统再加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掌握物理知识。

2.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有利于把物理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

学生物理能力的形成是依赖于学生是否掌握物理知识,也和知识技能的系统化,清晰化分不开。关务物理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是依靠学习迁移来实现的[2]。

(二)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师要想真正的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就必须要对学生的物理基础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并对每个知识点之间联系与不同给学生讲透彻,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最终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关于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具体应用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中迁移的理论,才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学生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的成功与否。关于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课堂上创造“问题式”场景,来引发学习迁移

在现如今高中物理教材上关于物理概念以及相关定律甚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这些复杂的概念及其定律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因而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学习迁移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3]。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内容,结合本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对课堂情境进行“问题式”的创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思考,令学生激发起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从而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物理学习中。举个很好的例子:教师在教授学生关于惯性知识点时,可以对学生发问:如果地球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想去月球,那么惯性定律还可以在月球上适用吗?这时学生就会针对此问题进行详细的研讨,以前学习的知识都加以综合运用,再与惯性定律相互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引发了学习迁移。

•在物理课堂上运用“类比法”促使学生进行学习迁移

物理知识有着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且知识点之间紧密相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类比法”来进行教学。通过寻找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迁移,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卫星的超重和失重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宇宙万有引力定律对该知识点进行引导与分析,由于万有引领定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而学生在理解卫星是失重与超重就显得相对容易许多了。通过万有引力定律与卫星失重与超重知识点的比较,可以很好的让学生达到理解与接收物理知识的目的,从而促使知识的迁移。

•科学体统地安排物理教学程序,为学习迁移创造出有利条件

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应充分理解教材内所包含的内容,把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统一的梳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系统地安排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识点进行再理解,再分析,引导学生先从容易的知识进行分析再对其进行逐步理解,从而真正的实现学习正迁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学习迁移理论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生一起完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美英.学习迁移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及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09)199-201

[2]Anita Woolfolk著,何先友等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6)205-210

[3]黄岩.变式训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6)212-213

上一篇:母语迁移范文 下一篇:户口迁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