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教学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7 04:55:51

浅谈计算教学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是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更应该的是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

贯通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名言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本文想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的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例如在教学低年段“千克、克、吨”一课时,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二、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一课时,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三、注重知识同化调整,提高迁移水平

知识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的不断深入下扩大、深化和发展的,当新知识不易被学生掌握时,就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改组,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提高迁移水平。教师在低年级“节日广场”教学时,由于前面两节课已经让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10以内的数能通过口诀快速得到乘法结果。因此在教授此节课前预先让学生对乘法口诀再熟悉一次,随后投影出“节日广场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如广场上的气球数量是“四束气球,每束8个”,进行口诀换算为“四八三十二”得出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最好采取问题导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熟悉乘法口诀,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还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注重知识的同化调整,以促进知识迁移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完成知识迁移与实践的契合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必须要合理的创设有效学习情境。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情境创设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更容易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解题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思考和运用,便能达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情境创设过程中既要符合学生兴趣又要与所学知识紧密相连。例如在教学“测量”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喜爱的物品(书本、软尺、铅笔、小刀、手指等)对课桌的长度、宽度进行测量。但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准确性和不统一性,测量结果与实践长度、宽度大不相同,进而得到需要进行专门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单位的计算才能得出结论,自然引出本节课所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刻,使学生充分认识用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好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进行探究测量方法,反复实践后学生总结出用软尺进行测量。最后,开展教室内的测量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完善。学生可对窗户、黑板、讲台、同学之间的身高进行测量,根据所测量物体大小的不同,合理选择合适的大小刻度软尺。通过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根据自己实践完成知识迁移与实践的契合。

总之,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迁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存在的紧密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提供了便利。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广大小学数学教育者还需继续努力,探求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努力拓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空间,真正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工作应注意的几个细节问题 下一篇:放飞师爱审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