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洋溢生活气息

时间:2022-09-28 06:35:03

让数学课洋溢生活气息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数学课设计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好奇心;实践证明

一、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出学生的好奇心

因为数学问题来自生活,所以教师要有创造性,适时地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单调的,它来自于日常生活,即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连续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内容时,关键是理解为什么要把减数加起来再减。比如208-76-24,在一般情况下,学生按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得出208-76=132,用132-24=108.当教师让学生想出另一种计算方法时,可能有的学生看作208-24-76来计算,先算208-24=184,再用184-76=108。教师肯定以上算法的同时,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事例进一步说明:妈妈带了208元到文具店买东西,她先买了一台76元的计算器,再买了一支24元的钢笔,这时妈妈还剩下多少元?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先把计算器的价钱和钢笔的价钱加起来,即76+24=100,再把原有的钱减去用去的钱,208-100=108,就求出剩下的钱,顺理成章就得出208-76-24=208-(76+24)。学生明白了其中的算理,避免了死搬硬套。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巧用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

有时候,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时只要教师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花些气力,认真分析,通过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和整理,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易学乐做。如,在教学“公顷”这一概念时,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运动场,量度出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让他们说一说、指一指它的实际大小,理解面积是1公顷的范围大小。实践证明,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并使数学的学习做到活学活用。

三、延伸课堂,在生活中运用

数学的价值莫过于在生活中亲身实践更能让人体会的了。我们要树立大课堂观,在教学时作适当的延伸。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了“分类”后,可以布置让学生回家整理书桌,帮妈妈择菜;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周末边看电视边记录电视节目时间;学了“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一下本班学生身高情况;学了“认识图形”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身边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学了“长方体的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上一篇:历史人物颁奖词 下一篇:端午时节话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