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巧设问题有效讨论

时间:2022-09-28 06:18:24

教学中的巧设问题有效讨论

摘要:设计是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空间,合理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要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或情境,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巧设问题;有效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73-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发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而新课程改革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作为合作性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和自主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往往为了突出讨论,而机械地,随意地设置一些问题,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耗费时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从无疑走向有疑,从有疑又走向无疑。怎样进行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扣教学目标

课堂讨论的问题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使得讨论有方向,有价值,切忌问题太大、太空、太简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揣摩学生哪些地方会卡壳,那么就在这些地方设计问题,问题要抓住关键点,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从而认识和理解新的知识。恰到好处的问题能使学生异常兴奋,思维异常活跃,共同参与讨论和交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设计出合适的问题,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难易程度要适中

一般来讲,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而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学生才有必要与同学讨论;小于小组合力,可以保证小组内成功解决问题。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当且仅当教学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不仅可行而且有效。因而教学的起点应当是学生群体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群体在教师启发或合作的氛围里能解决的,是在学生群体能思考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不能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易,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便失去了讨论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问题不明,学生又没办法讨论。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我将问题分成这几次层次去提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2,y=2(x-1)2及y=2(x-1)2-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采取“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这既有助于唤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促使学生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2、提出的问题宁缺毋滥

在课堂教学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很容易造成随大流乱喊一通的局面,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好的问题应该是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教材和学生而设计的。提问要精,准确而恰到好处,每个问题都能经得起推敲,还要强调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有效组合,力争所设计的问题是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学生在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不仅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因此,那些流于形式的,诸如“懂了吗?谁还不会?”等无效的问题,应该尽可能少之又少,而是多设计一些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创新性、综合型的问题。

3、提问要全面和有层次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与老师有充分的信息交流,而不应该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生的专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创新。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设问,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合作功能。

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我根据全面性和层次性原则,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1、多边形的问题可转化为以前的什么图形的问题解决?怎么转化?2、n边形过一个顶点可以作几条对角线?3、你能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4、你能得到n边形的外角和度数吗?以上这些问题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独立思考,或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从而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又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时,可设计如下两个问题:1、请你剪下尽可能多的三角形,使它的两边分别是4cm,6cm,一角为30°,并把数据表示在三角形相应的位置上。2、请小组内互相验证所剪三角形是否符合要求,并进行分类,随后思考:为什么符合条件的三角形不唯一?此题给学生充分发挥空间,能力弱的学生能剪出一个三角形,能力强的能剪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能理性分析为什么有四个不同的三角形,这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体验成功学习个快乐。

上一篇:点亮心灯 受用终身 下一篇: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