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智:大爱铸大美

时间:2022-09-28 04:44:31

为了艺术再现四川灾后重建的巨大成果,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由中国侨联、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张清智《中国汶川:从悲壮走向豪迈》大型国画展于4月24日至5月7日在四川博物院举行。

画展期间,展示了张清智记录抗震救灾过程的《2008中国汶川》、讲述灾后重建新成果的《2011中国新汶川》这两个分别为高2米、长100米的国画百米长卷,以及其近年来精心创作的三十余幅国画作品。

张清智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华侨画院院长。两幅百余米的国画长卷上,记录了汶川大地震后,数十个地震发生时的惊魂时刻、上百个感天动地的营救瞬间、上千个汗流浃背的抗震英雄,以及灾后重建热火朝天的恢宏场面。

他用画笔诉说内心的感动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张清智作为一名画家迅速从北京奔赴灾区,亲身见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冒着余震和山石塌方的危险,奔波在北川、茂县、绵竹、绵阳、唐家山等重灾区,用画笔记下了人民子弟兵以及社会各界展开生死大营救的感人场面。

回忆起当时的创作过程,张清智告诉记者,从地震灾区返回北京后,他立刻投入到创作中。当时,因画室太小无法挥毫泼墨进行大画创作,他就想出一个办法,一次把数张八尺宣纸连接在一起,固定在画室的墙壁上,然后凭着记忆在宣纸上一次性成稿。

25天后,一幅高2米、长120米的巨幅国画《2008·中国汶川》再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御天灾的恢宏场面。百米长卷用黑白灰三色来表现,气氛凝重肃穆,与主题相适应。画中人物多达千人,场面宏大,背景复杂,但是作品的构图起承转合自然,一个场面合理地切入另一个场面,注重人物动作和神情的细微变化,犹如电影分镜头,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画中既有洪钟大吕、气壮山河般的大场面的铺排,也有细致入微、如泣如诉的人物神情的雕琢,让观者在惊叹画家精湛的艺术功力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被一幅幅可歌可泣的画面背后凸显的生命价值、人性尊严和民族大义所震撼。站在长卷前,犹如置身山崩地裂、家破人亡的灾难现场,在无比悲怆焦急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激昂奋进的力量——中国人民是震不垮、压不倒、摧不毁的!

2011年,四川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完成之际,张清智再次深入灾区写生,创作了《2011·中国新汶川》百米长卷,讴歌了四川灾区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取得灾后重建重大胜利的伟绩。人们记忆中山河破碎的残酷景象,在张清智的笔下,变成碧绿的青山、漂亮的民居、坚固的学校、整洁的村庄……那洒脱雄劲、意境深远的画面呈现的自然山川之美,让人不由得发出“换了人间”的惊叹。

这两幅绘画巨制,能出自张清智的笔下,同他成长的环境,同他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和对绘画艺术执着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这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山东汉子少时家境贫寒,早年丧母,曾有过逃荒讨饭的心酸经历。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张清智坚强执着的性格。1974年他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后,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也练就了全面的中国画造型功力,作品频频参加全国美展,并在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过个展。早在1986年,他在京举办画展时,便引起首都画坛的关注,吸引了启功、黄胄、张爱萍等前辈艺术家前来观展。

“这些奇迹的创造是靠民族精神、社会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的。作为一个艺术家,我有责任用手中的画笔来诉说内心的感动,记录下这段重大的民族历史。”张清智说。

他用画笔推动社会的变革

“笔墨当随时代。无论西方还是东方,艺术家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与人民心心相印,表现出民族精神这一永恒的主题,才能创作出跨越时空的传世之作。”张清智认为,中国美术的唯一出路就是表现支撑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民族精神。具体讲就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表现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各个时期的横断面和历史重大事件,去表现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活动。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与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相对应的作品,才能称为国粹。百米长卷正是张清智艺术主张的具体实践。

对哲学和传统文化研究颇有建树的张清智,身居闹市,心在禅境,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近几年,他的人品、画作得到海内外艺术界的肯定。刘大为先生曾撰文赞道:“他无功利可言,完全是出于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天性和高超的艺术手段。”张清智不但在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艺术理论上也有重大突破,他诠释了儒释道“三个一”在绘画上的应用,解决了黄金律在审美领域的比率关系,同时还发现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数字原始构成中的三条黄金律。这些发现不仅指导着张清智的艺术实践,也将对中国美术乃至世界美术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以自己建构在艺术良知、社会责任、文化积淀、学术背景基础上的精神立场,站在艺术思想和哲学思考探索的前沿,妙写民族魂魄,诠释大美和谐。他的主题性绘画创作,已超越以往作品单纯纪录再现历史事件,图解式的“诠释”表述和宣传固定概念的局限,由简单地对某种观念、意志的转达表述进入到以画家作为创作主体,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独特的创造表现的新阶段。这是张清智一直身体力行的“天人合一”创作理念的结果。唯有秉承这一理念,才能诞生出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当代、不同于西方的史诗般的鸿篇巨制。

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家、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邵大箴曾如是评价他,“张清智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他把绘画的创造原理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思考,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他对儒道释思想的研究,使他对历史、对现实和未来有许多新的认识,这自然也赋予他绘画创作以新的特色,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当代事件反应的敏感和用自己的画笔推动社会的变革。”

张清智提出,国画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艺术家调动一切手段去塑造中华民族的横断面和历史的重大事件。在浮躁气弥漫画坛的当下,面对重复和模仿的作品充斥市场的现状,张清智大声疾呼,艺术家要做不到淡泊名利,就难以有激情和精力创作出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当今艺术家的浮躁是普遍的,满脑子是利益。这一问题不解决,国画休想跨入新高度,迈向全世界。”

上一篇:中华文明“轴心时代”解码 下一篇:13年的本科扩招将画句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