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时间:2022-09-28 04:44:13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不仅为今年经济工作定了调,也为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确定了方向。

一、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三个必然性

其一,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经济是质与量的统一体,没有质量也就无所谓数量,没有效益也就无所谓速度。邓小平率先提出坚持质量第一,讲求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他多次强调:“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规格在内。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好就等于数量多。”我国属于追赶型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谋求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和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发展是一种必然,但是这种以速度和数量扩张为特征的增长却忽略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那种靠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过度消耗资源环境、过度比拼低成本“比较优势”、过度牺牲社会福利求得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只能依靠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二,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可喜成果,但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一方面大量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另一方面,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结果,不仅我们这一代人深受其害,而且给子孙后代遗患无穷。这样的增长无疑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坚持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才能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从而有利于缓解中国人口过多与资源短缺、环境容量不足的矛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友好发展。

其三,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总量规模、进出口总额等均跃升至世界前列,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一些产品屡屡在国内外市场出现质量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未来,中国要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由简单制造向复杂制造转变,由低附加值制造向高附加值制造转变,核心问题不仅在于遏制经济下行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注重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努力树立中国出口产品和劳务等于高品质的新形象。

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提高经济增长的内涵。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是说就只要质量不要速度。所谓“稳中有进”,首先是“稳”,在“稳”的基础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因为,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建立在稳定增长基础上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倘若经济的数量增长不稳定,没有一定的数量增长,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诸如就业压力等就会很快体现出来。没有数量为基础的质量肯定是空洞无力的。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仅仅注重数量的盲目扩张,缺少内涵的增长,则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更难解决。所以,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的统一。

第二,要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是一项系统活动,既不能好高骛远,只想长远不干当前,又不能急功近利,只顾当前不想长远。没有当前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和素质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就难以实现;只注重当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只能是在扩大投资中“寅吃卯粮”,在开发资源中“竭泽而渔”。

第三,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实现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利用更多的虚拟手段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应该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增长之基,就谈不上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之实。

三、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点要放到“四个着力”上

第一,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目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造体制、政策环境。这就需要一方面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需要健全市场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由此实现报告提出的“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要求,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第二,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不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机制不顺,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赢得主动,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要把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作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抓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力量,集聚要素和资源,把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第三,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随着美欧等推进“再工业化”,我国一些领域现有生产能力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我国目前这种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已极不适应发展需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企业兼并重组、质量品牌建设等工作力度,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整体升级。二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带动作用。三是在巩固面向群众的传统服务业基础上,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等生产业和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第四,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但是,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吸收外资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应还需进一步增强;走出去规模总体偏小,企业国际化水平还不高。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立足以质取胜、实施内外联动,求得互利共赢,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上一篇:2012中国乡村盘点 下一篇:来之不易的平山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