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学语文学习中的诵读

时间:2022-09-28 04:23:37

我看中学语文学习中的诵读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治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的训练,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揭示形象感知美

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美感的特征是直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揭示课文中具体生动的、直观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让学生抓住文中有声有色的语言,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的画面。比如《荷花》一文写的是“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课文的主旨在于通过写荷花,通过我们的视觉看荷花,去赞美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本文所描写的荷花对于孩子来讲还是很熟悉的,这个时候出现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就再一次展现了荷花的形象,让孩子更深印象地感知了荷花。这时进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组织学生竞赛性诵读,特别是描写荷花部分的句子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让学生读,在读中体会。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二、品位语句发现美

挠镅晕淖秩胧郑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能表情达意的词句细细品位,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如《七颗钻石》这篇课文,它以生动离奇的情节赞扬了小姑娘如钻石般闪亮、美好的心灵。我们在教学时要教育学生要懂得关爱别人,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在教学中,我让孩子读中感悟,自己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孩子读,让孩子仔细地读,在自己的读中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折射出小姑娘的心灵美。在学习本文时,让学生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词语来理解“大旱灾”对自然造成危害,体会当时人、动物和植物对水的渴望,从对句子的品位中理解课文。理解“七颗钻石”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了崇高,照耀人类,使普天下人都沐浴在爱的暖流中,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所以,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位语句,学生会从中发现美、体会美。很自然地接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起美的心理共鸣,教学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体验情感热爱美

在语文教学中,要触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自然地生发出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教师就要满怀深情地激起学生向上的力量,唤起学生深刻的思索、审美的愉悦。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凭借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有关庐山的古诗,有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多方面了解庐山的情况,为更好的学习课一个铺垫。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带学生去游览庐山,看看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的意思;学习中抓住重点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深入体悟庐山云雾的体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这样,既使学生欣赏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又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过热情。学生融入了情感,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读,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恨,对已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热情,调节课堂的气氛。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老师们,就让我们舍得拿出时间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吧!

上一篇:小学语文高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下一篇:浅议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