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障性住房设计原则

时间:2022-09-28 02:46:48

浅谈保障性住房设计原则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的原则,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113.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居住,作为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从来就是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明显标志之一。从最初的人类始祖寻找天然洞穴和树木做牺身之所到今天的一座座多层和高层住宅楼以及配套齐全的公用设施组成的居住小区,住宅建筑技术的进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达到了新水平。今天,我们的生活已向小康迈进,住宅建筑质量的提高,室内外环境的改善,使我国的住房状况在近几年来有不同程度的改观。在住宅建设上,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政府已做出承诺,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政府部门组织调动各方面参与住宅发展的计划、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工作。无疑。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艰巨任务,有待政府、建筑业和广大的从业人员,扎扎实实的为此做出不懈努力。提升和改善我国人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

1 合适定位,配置恰当

保障性住房不等于降低定位标准,也不等于降低产品的舒适度、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更需注重住宅功能和宜居性的提高与完善,满足物理环境和采光通风、环保节能、满足设备配置现代化,智能信息化、管线综合化、使用分隔灵活化等功能定位。使其配置得当,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结构空间。打造一个结构合理、视觉开阔、布局合理的家庭环境。使保障性住房更能够满足居住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其功能。真正做到定位合理,配置得当,真正做好提升城市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的“好工程”。

2 精细化设计,合理布局

2.1 户内公共活动的空间,如起居室,餐厅,厨房等,活动内容包括团聚,会客,视听,娱乐,就餐以及炊事行为等。公共活动空间具有文化和社交内涵,反映了一个家庭生活形态,它面向社会,是内外开放的空间,按私密领域层次区分,它应布置在住宅的入口处,便于家人与外界人员的接触,也方便生活物品与垃圾的进出。

2.2 户内个人活动的空间,如卧室,学习工作室等,活动内容为休息,睡眠,学习,业余爱好等,个人活动空间具有较强的私密性,也是培育与发展个性的场所,是内向封闭的空问,它应布置在住宅的深处,以保证家庭成员个人行为的私密性不受外界影响。

2.3 户内的生理卫生活动空间,如卫生间,厕所等,活动内容为沐浴,便溺,洗面,化妆,洗衣等,生理卫生活动空间其私密性极强,是维护个人卫生,促进个人健康的必要空间,它应设在前两类空间之间,使活动在这两类之间的人都能方便的进行卫生行为。总之住房的功能结构空间应按其特征和特定要求进行布置,这样生活就有规律,相互不致干扰,一套住宅面积不太大的情况下要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存在一定困难,亦可有灵活变动的布置,但必须布置紧凑,用地节约。

3 借鉴消化融合,力求创新

在现代房屋的建筑设计中套型的大小是相对的,上个世纪的日本东京形成的集合住宅,一室户面积仅40㎡上下,厨、卫、厅、卧功能齐全,且卫、浴分离,有3~4个壁橱和一个小储藏室,这种被精确到榻榻米模数尺寸在“小”字上巧做设计的思路及产品及配置因其独有的紧凑舒适特点、使用灵活、至今仍深受人们的欢迎。在中国香港,90m面积可以做出功能齐全、分区明确、采光通风良好的三室二厅二卫一厨带佣人房的十分舒适精致的套型。在中国,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主体套型即是50㎡~70㎡,80㎡~90㎡已为大套型,因此上述这些精耕细作的设计经验值得分析借鉴,当然更需结合各地的实际状况,设计创新、产品变革,设计出更多满足现代经济型住房的要求的中小户型的房子。同时也要借鉴过去人们设计的经验,融合现代设计的理念,充分做好现代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设计的规划和发展。

4 更新设计的理念,合理组织空间

在设计保障性住房时既不能牺牲居家应有的功能空间,也不能因面积配比不当,影响正常使用牺牲舒适度,如影响厨、卫功能的使用,影响客厅应有的电视机的正常收视距离等。可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关键在于精心合理挖掘有效空间潜力,依靠正确的设计思路和熟练的设计技巧,挤出无效空间,其重点在于组织好起居厅、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储藏、阳台七个主要功能空间。

5 注重楼房的楼面设计,优化空间

5.1 对这种面积有限的结构设计通过塔式结构,围绕着核心筒布置多户,其缺陷是住户朝向问题:这种房型板式结构,容积率低,建筑面积难做足,变通常见的板式一梯两户为一梯三户和一梯四户,两梯三户为两梯五户或两梯六户。即将原先大中房型的每户3个朝向开间,改为保障性住房的小房型的每户1~2个开间(包括1个半开间),这样既可满足通风采光朝向,又可满足容积率和建筑面积要求。

5.2 在设计中应最大潜力的挖掘空间来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但房型布置,户套面积控制有困难:短进深房型宜布置,但影响容积率,不利节地。而长短进深相结合,有的套型长,有的套型短,再结合采光凹口的开设,可有效节地和控制户套面积,并满足通风与采光,具有一定特色。

5.3 一梯两户变多户。在今后小户型将成为市场主流,消费者会要求更小的公摊面积。此外,一梯两户小面积住宅比较费地。如果为节地而缩小面宽、加大进深,则房间也不好使用,并易在户型中部产生“垃圾面积”。

5.4 灵活空间分隔。在建筑结构和居室安排下,建筑师要为小户型留下更大的伸缩余地。比如,可以利用90㎡的空间,提出一个“小三居”的概念,也就是在保证两间正常大小居窜的同时,增添一个面积不大、最多不超过10㎡的“半间房”。既可以作为书房、室,又可以当成一间小卧室,换句话说,这个空间就是现在市场上已经见得到的“多功能房”。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成“能分能合”的空间,在设计户型时设置一些可拆改的隔断墙,使住户可以根据居住需要分割和改造空间,隔出一间小卧室或一个读书角落,或将某个空间扩大等方法来优化空间的布置,充分利用结构空间。

5.5 塑造景观宜人的视觉环境,房屋的视觉环境既有物质内涵,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美好体验。在经济使用房的设计上要求造型美观,色彩和谐,空间丰富,开敞得宜,布局严谨活泼,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可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在融合现代住宅小区的各种资源和景观绿化优势,满足广大居住者的需要和及心灵的满足。

6 重视居所的外在形态

不能因为保障性住房非市场化而忽略其外在空间的设计, 杜绝标准化的模式,兵营式的布局;为体现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需积极听取居民的生活规律、特点、爱好等细节,为改善现有居民的生活环境而细致规划。由于现阶段所规划的保障性住房大部分都是超大型社区, 这就要求建筑师有较强的总体驾驭能力, 在总图布局中就要做到疏密有致、注重不同组团设计的可识别,可以从点、线、面的不同层次方式来考虑:“点”即指单元口部,小区口部及组团口部等节点设计,这是影响居民最直接心理感受的地方, 也是增强居住空间识别性最直接的部位,应当重点考虑、细致规划、尤其是尺度要亲切, 以取得入住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线”是指连接居住及室外活动节点的方法、途径,受预算标准所限,不宜在这里做复杂地形环境和曲径通幽, 而应该着重突出便捷、安全、清晰, 方便居民的出行和组团识别。“面”是指居住环境中集中的环境塑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尺度,往往超大型居住区中最难掌握的是集中环境的尺度,需要有层次的去处理,化整为零, 现实中有很多超大的社区集中绿地设计手法粗陋、疏于管理、也成为安全死角,我们应摒弃此做法,少做大型集中环境,细致处理组团小环境,合理分配利用有限资源。

7 结语

在当今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时代,住房条件是一个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形象反映,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住房的改善使人们对其投入了更多的目光和对其的美好憧憬。在现阶段我国处在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阶段,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为了保障城市的地收入和困难家庭而建设的,对房屋的建筑设计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如何作好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使有限的面积更具实用与优势,更为巧妙与周到,更能符合市场之需,更有创新特色。这既是结构调整,也是战略调整;既是解决民居问题,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大计,对建设方、设计方和买方而言,无疑是一次新的机遇和考验。

参考文献:

[1] 徐哲文《住宅建筑设计》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学浅议 下一篇:高层综合商住楼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