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引进课堂 感悟音乐魅力

时间:2022-09-28 02:32:01

器乐引进课堂 感悟音乐魅力

摘要:著名音乐教育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的领域。”近年来,“器乐进课堂”是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改革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实践表明,电子琴是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最佳音乐学具之一。因此把电子琴引进课堂,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学习内容,还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在电子琴的演奏中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欢乐和美的享受。

关键词:兴趣;节奏感;音准;成功的喜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53-02

一、通过电子琴教学,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学习电子琴也是如此,只有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为他们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会对枯燥的指法与音阶练习等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电子琴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当学生初步接触电子琴时,他们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神秘,老师这时要抓住这有利时机,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乐器,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又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琴上的上百种可变奏的独奏、合奏音色,几十种自动伴奏音型以及用来模拟大自然的音响和打击乐器。在学生对所学音乐作品掌握后,可让他们自行设计,用音色、音区、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某个事件或某种情感内容。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欣赏《动物狂欢节》一课时,只有运用电子琴辅助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得最深。如当欣赏其中描写袋鼠音乐片断时,学生可以在电子琴的不同音区上模拟跳音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跳跃性音型的理解,更深入的感受到音乐所刻画出的袋鼠轻快而敏捷的身影,互相追逐、嬉戏、无忧无虑。

二、通过电子琴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它赋予音乐以活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节奏训练,从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在以往的节奏训练中,大多依赖在嘴里念“哒哒”声,或手打“啪啪”声来练习,这种枯燥、机械的节奏拍打训练,往往脱离音乐,忽略了对音乐节奏的整体感受。而电子琴是多功能的乐器,除具有音色丰富、优美的特点外,它储备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节奏音型,通过调节速度的快、慢以及自动和声伴奏的功能运用,让学生随着伴奏击拍、打节奏或做律动,既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又可以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此外,电子琴的自动伴奏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节拍器的作用,这对训练学生节拍感有很大的帮助。可使同学们的训练兴致提高,成为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最好的辅助工具。如在课上开始可以让学生听一些电子琴上节奏鲜明的节奏型,逐渐可以听一些节奏不很鲜明的节奏型,孩子会非常感兴趣的。接着引导学生听辨节拍,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再接着教学生随着节奏拍一拍,还可以教学生按节拍打出轻重来。如对4/4的节奏,可打出“重、轻、次重、轻”;对2/4的节奏,可打出“重、轻”;对3/4的节奏,可打出“重、轻、轻”。在愉快的练习中,学生逐渐培养了音乐的节奏感,这对理解音乐的情感是个入门。

三、通过电子琴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音准

音准是音乐的灵魂,“五音不全”就失去了音乐的表现力,可以称为“音盲”。在以往的音高训练中,总是跟老师学唱,形式较为单一、老套、缺乏趣味性,效果也甚微。尤其是音准差的同学,难免受到别的同学们的嘲笑。通过电子琴的教学,他们便可利用固定的音高,优美的音色,来进行模唱和弹奏,校正音准,使爱走调的同学树立起自信心。同时,通过多种唱、弹形式,如男生弹、女生唱;第一二组唱、三四组弹;一人弹、其他同学唱等方式,让学生处于主导的地位,而老师有时候也可当听众、观众,提出听后的评估。这时候,每个学生都愿意来当“小老师”、“小指挥”。

总之,音乐是美的。通过美的形式,揭示生活美、自然美、性格美、思想美。是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共同使命。电子琴的多种功能优势能较好地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增强音乐情感活力,对学生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每当学生紧张时,电子琴响起,悠美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顿时沉浸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精神振奋、倦意尽消,身体及心理机能很快得到调整,学习心情更加舒畅。电子琴进课堂,对学生而言,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音乐的魅力,不仅深化了音乐教育,而且升华了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能力,于心于身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丛书――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日]左藤正夫.教育原理[N].中国教育报,2001-09-13(8).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中学作文教学中创新精神之我见 下一篇: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有效性及学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