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价值和泡沫

时间:2022-09-28 01:30:03

用户的价值和泡沫

五月下旬,刘强东的京东上市了,很火的自媒体“逻辑思维”的两个核心人物罗振宇和申音分手了。

一大一小两件事情,体量、行业、商业模型均风马牛不相及,但从“用户”角度观察,能发现些有意思的点。

京东的路演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京东的核心优势是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其用户体验,通过商品、价格、服务持续吸引用户的能力,在同类企业中优势不小,比如订单处理速度、“最后一公里”策略、售后服务。这一切都围绕用户展开,反过来又对维护、发展用户形成了支撑。零售业,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电商,其基因里的“用户”编码非常突出,在移动互联网和用户时代,只要找到匹配、高效的支撑系统,比如物流体系、大数据体系、客服体系等等,这个“编码”的战略价值可以迅速放大。刘强东从中关村摆摊升级到电商品牌,很关键的一点是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逻辑思维”显然对“用户”有不一样的界定。“逻辑思维”虽然通过会员招募入账千万,创造了一个小小的自媒体运营的奇迹,但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卖点并不是会员收费――据说“逻辑思维”之前接触风投时,以“200万用户社群”概念获得过亿估值。但这种“用户”很难具化,更别说像电商那样通过用户行为和习惯的数据分析,做到针对个人的服务和产品推送。有评论分析,逻辑思维在内容和模式上存在两大缺陷,“纯媒体的价值黏性不足、对象(用户)的不确定性”,可谓中肯。而这种不确定性,会直接动摇其内容驱动营销的模式基础。

很明显,京东和“逻辑思维”对用户的“画像”完全不同。一个是具体的,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从解决一个个实际体验问题入手,反过来构筑用户生态。一个是高蹈于上,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微信平台爆发增长的红利成长起来的。

由之延展:传媒机构在规划新媒体战略时,要警惕掉入“逻辑思维”陷阱――有用户的量,但难以“画像”。或者有量而不能使之形成有某种共性的社群。互联网思维很性感,但获取、黏住用户需要切实的产品和优质的用户体验。有了这些,才能形成有效的用户数据库,形成用户画像,真正认识“用户”。

上一篇:洛杉矶初创企业中的“大明星” 下一篇:张猛 尝试“胜利”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