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与发展路径

时间:2022-09-28 10:32:36

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与发展路径

摘 要: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知识产权人才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企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本文结合知识产权人才定位、社会需求及职业发展路径,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知识产权人才 职业发展路径

The need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Zhou Zhicong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su,Nanjing210094,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the IP talents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community, as a resul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dem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 society needs and development path etc.,putting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Intellectual property talents;Development path

国务院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这为知识产权人才长远发展打下了一针强心剂。尽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得到了高度重视,但与国内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与要求有较大缺口,高校的人才输出与企业的人才输入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一、“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定义及社会需求

知识产权学术界及社会实业界在交流中,明确知识产权人才应为“复合型”的定位与需求。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应具有法律、管理、科技、国际贸易、信息检索知识,较好的外语基础,既懂专业又通晓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还熟悉专利操作技能。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无论是在校内培养模式,还是在社会需求反馈上均呈现出内力不足、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总数预计为8―9万人。据调查,省内多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及知识产权服务中介机构表示,企业亟需的知识产权人才应有理工科背景,具备法学知识,熟悉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相关规章制度并具备较强的适应力。

二、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发展路径

笔者认为原有的“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在实践层面具有一定局限性,提出“N+知识产权”秃稀!N”即为原学科专业,不同学科背景附加知识产权都可以产生出自己独特的实践路径,从而产生出“1+1>2”的组合效果。

个体学科背景复合知识产权,均有独立的学科方向及就业路径。其中自然科学背景下的复合发展路径较为宽阔;其他社会科学和法学较为狭窄。在实践层面上,部分大型科技型企业或中小型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亟需理工科背景并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而对社会科学和法学复合背景的人才需求量较少。

三、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定位与路径完善建议

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上应明确能力要求,改变传统教育培养模式,进一步突出实践性,将理论、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在培养中有所侧重:1.以职业方向为导向,开展专业选修课,加强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明确所学专业与知识产权的复合点;2.提升操作技能性能力。通过考取司法考试证书、商标人证书等针对性强的技能,增加核心竞争力;3.拓宽实践研究平台。通过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为进一步完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发展路径,笔者认为可依托能力素质冰山模型理论,打造知识产权领域校企俱乐部,以“学术”和“实践”为两大动力,不断完善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个体素质,发现潜在素质。通过校企俱乐部的形式不断挖掘学生潜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打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特质的职业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高忠.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与策略[J].人民论坛,2010(11):194-195.

[2]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课题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研究报告”.2011年.

[3]杨宗仁,杜三山,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4):108.

[4]袁真富.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趋势[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10):51.

[5]马瑞芹.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1(3):27

上一篇:弘扬个性去创新 下一篇:浅谈天然气区域管网规划的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