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需要什么样的剧评

时间:2022-09-28 10:07:41

新媒体环境下需要什么样的剧评

中国文化报刊文说,多年来,作为戏剧艺术生产链条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戏剧评论的状况有些尴尬――虽然地位举足轻重,有质量有深度的佳作却凤毛麟角,专业从业者更是屈指可数。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自媒体让戏剧评论的参与和接受人群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范围,而这样的“低门槛”,也同样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专注于新媒体互动平台经营的宽友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伟将参与戏剧评论的人群进行了划分,他认为,广义地讲,戏剧评论人群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存在――塔尖上的是有着专业学习背景和知识底蕴的小部分人;第二层是作为行业观察者、长期接触台前幕后的媒体人;第三层是每年有大量观剧次数的资深观众;第四层塔基上的人就是现在大量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以点评形式发表评论的群体,处于大众化的层面,相对浮躁和武断。

“自媒体时代不缺感受性的东西,缺的是把专业知识向公众的平台转化。现在一些网络上的剧评人凭借着太少的知识发表了太多的感受。”剧评人张杭直指匿名剧评人的软肋,点出他们在专业性上的欠缺,“通常他们评论传统的、文本的、情节性的戏剧比较到位,谈论新剧场或所谓后戏剧剧场的作品时却很不得手。”不过,在张杭看来,这种专业理论的缺失似乎并不完全是剧评人的责任。“近年来国外重要剧作家的作品翻译到国内来的太少,戏剧理论著作的译介更少。另外,戏剧批评的误解也影响戏剧批评的含金量,有人以为提到‘批评’就是说一个戏的好坏,其实戏剧评论中解读比狭义的批评更重要,好的戏剧评论除了能够深刻解读一部作品,还要能够提出一些思想性的东西。”

剧评人徐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事或参与撰写剧评的都是学贯中西、具有深厚美学修养和人文学识的人。他们在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通过剧评点评剧目,传播戏剧文化,至今读来受益匪浅。”他认为,戏剧评论需要有深厚的底蕴和积淀,“它是一种生活,需要热爱这份事业的人去从事,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并为它做一辈子。”高伟则认为,作为产业链末端的戏剧评论并没有与整个产业链形成闭环。“我认为理想状态是形成一个独立而强大的评论体系,这个体系能反过来影响最前端的投资和创作,这样的产业才是完整的。”

上一篇:听吴冠中先生谈画说美 下一篇:被误读的窦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