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朝鲜族农乐舞

时间:2022-09-28 09:44:48

摘要:农乐舞广泛传承,散播在朝鲜、韩国及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是朝鲜族特别喜爱的传统民俗舞蹈。因为古文献资料中没有对农乐舞的来龙去脉详明的记录,用已有的农乐舞中反复思考探索,从那里查找农乐舞原来形态,因素的起源―形成―发展的蛛丝马迹。

关键词:朝鲜族 农乐舞

一、朝鲜族“农乐舞”起源

农乐舞历史已有很深的历史背景,不过古文献资料里确无对农乐舞的来由原因具体的记载,中外学者对农乐舞起源观点,各据已理。农乐舞的根源可能受狩C时期的文化留传,农乐舞最先可能形成,产生在狩猎时期。在朝鲜,韩国及我国朝鲜族地区的农乐舞中,最备受瞩目的是猎手和带动物假面舞者们的各种各样颜色。有些中国学者认为,农乐舞的雏形是“古时候猎人用兽皮伪装自己,头插一根野鸡翎,以迷惑和引诱野生动物,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人们高兴地点燃篝火,边烧烤捕捉来的野味,边围绕火堆欢快地跳起舞来,认为插鸡翎的人就是英雄,于是大家都学他,个个头顶上插上野鸡翎,共庆捕捉的胜利。

在古文献中与农乐舞描写最为相似的是马韩的“苏T”,《三国志》载:马韩“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尽夜无休。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铎舞。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信鬼神,国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又诸国各有别邑,名之为苏T。立大木,悬铃鼓,事鬼神。”因此和后来的农乐舞不论是在举行的形式、时间,还是在功能上大致相同的是,马韩的“苏T”最为相像。

二、朝鲜族“农乐舞”形成

农乐可以说在马韩时期基本形成。因为马韩时期“苏T”与现在的农乐从总体上有许多相似点,后来把农乐舞时用的“立大木”慢慢地改成用旗子,而且在大旗上写“农者为天下之大本”是在李朝时期。农乐舞在发展,形成时把农乐舞用在宗教祭祀、民间自娱活动、“乞粒”活动等。农乐舞也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在形成过程中有了不少的变化。这几种农乐形态,都来源于祭祀性农乐,形式上大致差不多,可是功能方面各有各的特点。娱神逐鬼为意的是祭祀农乐,演阵法为特点的是阵法游戏,民间自娱活动农乐以农民们为了农忙时解除疲劳,鼓舞,自愿组合成“都例”农乐舞活动,互助农耕,而乞粒农乐主要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的。因农乐舞用于战事活动,由此产生了农乐的派生形式阵法游戏。阵法游戏应该是祭祀农乐舞的演化形态。

农乐在形成过程中,舞员们构成也发生了多次变化,由男女均能参加到变成只有男子参加的农乐和只有女子进行的巡逻舞,又后来,形成了男女共同歌舞的形式。

三、朝鲜族“农乐舞”发展

农乐舞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因功能差异,地域不同形成各种形态的有异的地域农乐舞。可分为岭南农乐、京畿农乐、忠清农乐、湖南全罗道地方的左道祭(山区农乐)、右道祭(平原农乐)等。而且融入了一些外来文化因素,也把佛教乐舞融入到农乐舞中。如童伎舞、蝴蝶舞,又如受我国阴阳五行观念影响的阵法游戏等。

如今流传在我国东北三省朝鲜族地区的农乐舞,主要有江原道、全罗道、朝鲜庆尚道地方的农乐舞,大多数是20世纪初从朝鲜传来的。一种是在朝鲜族传统节日或每一次喜事时农民们一起组织起来自娱自乐而进行的农乐,是延续“埋鬼”、“丰争”、“都例”等传统农乐形态,另一种是为表演给观众看的农乐,大部分由专业团体,剧团或者是非专业业余演出队表演的以传统农乐为基础再创作的农乐舞。

参考文献:

[1]朴永光.韩国传统舞蹈的沿革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金成姬,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朝鲜民族舞蹈。)

上一篇:举全社会之力 搞好食品安全 下一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