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时间:2022-09-28 09:34:50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环境氛围,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主体的意识,并且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少教多学,恰恰能完成这一要求。

关键词:少教多学;学习主体;提问权利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不是教师“多教”就一定会有学生“多学”的结果。教师就是要寻找一条“少教多学”的道路,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主体,自主地发现问题,参与和探究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完成的是指导、帮助、合作、促进的任务。

一、为何“少教多学”

1.学习主体错位

在教学中,教师常会有这样的语言表述:“谁给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谢谢大家的配合”“让学生学会某某知识”“范读”。这样的表达,实质上教师仍然是课堂的“霸主”,仍没有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语言的习惯性表达是教学行为习惯的反映。教师只有从思想上改变态度,才能改变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思考不足

教师习惯了“讲”,有时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就罔顾学生特点,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常能听到“给大家一分钟的思考时间”“尽快”“迅速”此类的话语,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何来主动?

同时,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之际,教师只是注重结论,急于获得答案,最后就容易演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

学生的答案是怎么来的?应该是感知而来,如果一味告知,则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经验输入不足

人的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主体,人不可能什么都经历,所以阅读至关重要。而这种阅读应该是广泛地阅读文字、影像、世态、人生等等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教”学生什么,却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去“读”些什么,积累些什么。这样,学生的思路简单,视野狭窄,则不足为奇。

4.教学预设过强

教学活动预设性很强,就容易束缚学生的思想。这样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填空题”式的,每一步的大框已经设定好,只是在等待学生填空完成,而且还是标准答案。形成了这种固定模式,难怪学生不爱思考,不会思考。

二、怎样“少教多学”

1.转变教师传统的观念

实现“少教多学”首先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从教师开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多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问、多合作、多探究。教师转变观念,变换角色,让学生回归主体地位。

2.构建学习平等的环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平等、自由、融洽的环境,才能让人愉悦,让人智力提升。没有教师强权压制下的课堂,学生才能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才会自主地学习。教师应始终以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去看待自己的所有学生,把学生看待成有独立人格、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从而构建出一个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学习环境。

3.还给学生多学的权利

(1)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学生研读文本是需要时间的,切不可为了“赶进度”“不浪费时间”而剥夺了学生“品读”的权利,甚而变成教师的纯粹讲读,那就成了教师“多教”,学生“少学”。

(2)给学生自主的思考空间。教师不可把自己的生命体验直接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尊重他们对世界、对文本的感受,不可狭隘了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多想、敢想、会想,而且,想后寻理,而后成文。

(3)给学生自由的提问权利。发现问题是十分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多学”必然会有“多问”。提问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是需要结合不同文章予以发展提升的。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变成“提问狂人”,再让学生都变成“解惑高人”,学生就真成了“学习主人”。

4.限定教师教学的少教

教师“少教”不是“不教”,该讲的还是要讲,要讲好重难点、学习规律、学习方法。不该讲的一定不讲,学生已经会的、学生自己学就会的、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这些就不要去讲了。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看、读、思、说、写,万万不可“一灌到底”;教师如果总是提一些琐碎、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那么就会降低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就会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万万不可“碎问到底”;课堂上既不提倡“死气沉沉”,也不提倡“人声鼎沸”,要让学生活动起来,也要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万万不可“满堂死寂”或“满堂哄答”。

5.点燃学生多学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主动学习,增强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兴趣是关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兴趣的点燃,教师就可“少教”,学生就能“多学”。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从“实”入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下一篇:论初中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