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印顺佛法以有情为本

时间:2022-09-28 07:12:22

作者简介:倪宁(1986-),男,汉族,河南开封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

摘要:“佛法以有情为本”是印顺佛法思想中很重要的观点,印顺法师多次表述世间的一切学术无一不与有情相关,如果离开有情就无从说起,佛法从一切有情去观察他的生生不已。本文仅从佛法以有情为本,何为有情,有情的新生和延续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印顺;佛法;有情;

人生及宇宙都是延续发展,生生不已。一切事物都由缘而起变化,世间没有独立存在和常住不变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所生,相互依存。因缘滋养着有情,相互关系中交织着各种的情。生命不停轮转,前世、今世、后世,都充满情,有情将这些关联在一起,身心发展变化统一,重视自我、自我革新、止恶向善、完善自我。有情来自何处去往何方,体认有情是什么,从中知道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佛法以有情为本,何为有情。

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中说到:“凡宗教和哲学都有其根本的立场,认识了这个立场,即不难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的。如不从有情着眼,而从宇宙或社会说起,从物质或精神说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义。”①可知有情是理解、把握佛法之关键。了解有情及其新生和延续,才能更好地把握自我生命。

“佛法所开示的生命之流,不是说生理的,而是有心理活动的,大抵与动物的含义相近。因此,草木花果,山河大地,都不是生命的核心,生命的当体。同时,佛法所说的有情或命者,不单是物理的,生理的或心理的,而是复合体的生命现象,所以也不像某些学者的偏重精神。在人说人,虽可说生命是人的自体,而实通于一切有情。佛法是从一切有情去观察他的生生不已。”②

有情为佛法中心,佛法以有情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人生充满困苦,为脱离困苦得到快乐,我们不停寻找方法,想从困苦中解脱出来。佛法中,把苦事归纳为七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所求不得苦。这七苦如从所对的环境来说可分三类,对身心的苦,对社会的苦,对自然的苦。我们都希望去除困苦,生活在快乐之中。但困苦也是人类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是有情对于身心演变而发生的痛苦。……生等四苦,是人生大事,人人避免不了的事实。爱别离,怨憎会是有情对于有情离合所生的。人是社会的,必然与人发生关系。如情感亲好的眷属朋友,要分别或死亡,即不免爱别离苦。如仇敌相见,怨恶共住,即发生怨憎会苦。这都是世间事实;政治,法律等也多是为此创立的。所求不得苦,从有情对于物欲的得失而发生。生在世间,衣食住行等资生物,没有固然的苦痛,有了也常感困难,这是求不得苦。”③为解决痛苦,改进物质生活水平,发展各种文化需求,制定法律法规,这些措施可以或多或少减轻痛苦,但不能彻底地解除痛苦。每个人的条件、环境不同,就会有所求不得之苦,避免不了爱别离,怨憎会。生老病死更不可避免。所以有情的运用更加重要。“如从根本论究起来,释尊总结七苦为略说五蕴炽盛苦。此即是说,有情的发生众苦,问题在于有情本身。有此五蕴,而五蕴又炽然如火,这所以苦海无边。要解除痛苦,必须对此五蕴和合的有情,给予合理的解脱才行。所以佛法对于生产的增加,政治的革新等,虽也认为确要,但根本而彻底的解脱,非着重于对有情自身的反省,体察不可。”④佛教不在天堂、地狱,而在人间。不在外部,在内心,在于人们的自我革新。从念头入手,多做修心功夫,正心诚意,回到真实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可以成佛。

有情是物质与精神的和合,佛法既不偏于物质也不偏于精神。一提到有情,会联想到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情不单指人的精神感情,也包含肉体物质等因素。“依佛法说,组成有情的要素,一精神的,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二肉体的,是五蕴中的色蕴。色法约复合说,有皮,肉,骨,血等三十六物,约单纯的要素说,有生理机构的眼,耳,鼻,舌,身,物理基础的色,声,香,味,触;以及最一般的物质因素,地,水,火,风。”⑤生命之中,精神与物质和合,生命不断变化发展,有情于不断变化中“始终保持着身心的统一性与前后的统一性。有情不但是身心的统一,而且还统一着身心,而使他成为生命的一体。”⑥我们的前生,今世,后世,生命不断延续流转,有情将主体和身心联系在一起。我们每天与外界各种事物交互,不断创造执行业力,业力的善恶增进,产生着不断的变化。“佛说: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为而决定。佛教的归依向上,向究竟,即凭有情自己合法则的思想与行为,从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净化自己,圆成自己。”⑦有情重视个体自己生命不灭,重视个人道德价值的修养,有情自身和乐善生,止恶而向善,修佛法,改造解脱,净化圆满。

有情就是自我,有情识着,有情即身心和合的假名,决无离身心的我或命者。“佛法否定此神秘我的一元论及超物质我的二元论,即以有情为身心的和合相续者,但又不落于顺世者的断见,从念念无常的相续中,辗转相依的没有独存自体中,无我无我所,而肯定有情为假名的存在,不离蕴,处,界,不即蕴,处,界,成立生死的系缚与解脱。所以说:‘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⑧佛法在人间,在自我,在自我的正量功夫。

二、有情的新生和延续

有情为蕴,处,界的和合者,以四食的资益而延续者。有情生生不息,前世转今世,今世转后世。一切有情新生长育的形态区分开来可分四类,即胎,卵,湿,化,四生。化生最为特殊。有情自我的产生,三世不断,与自我身心相结合,总和各种因素,使得生命生死死生,生生不已。

有情在生命长流中,无限延续着,也需要补充,需要因缘的资养,依靠食住。人在一生中有许多因缘,交织在一起,平时人们所接触听到、看到、感觉到的,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以及自己的思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都为有情提供着动力。四食包括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段食是平时我们每日所吃的各种茶饭饮食,物质食料。物质食料有助于身心的增长,有助于生命的延续,可产生健康的肉体,这样才能保持基础,有下一步的修行。触食则指可意触,符合人们喜好的感觉,乐观的心情,积极的态度,根,境,识三者和合时所起合意的感觉。可使人们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意思食就是愿望,意欲,希望,有希望,有期望,有所追求才有动力。识食,有取识,执取身心的,与染爱相应的识。

相依相续的身心活动,为有情的事实。有情的活动不已,各种业力的产生、增长、消亡。人自我不断活动、交互发展,有情不断的新生,延续。

总之,向善,向上是我们都可做到的,只要自身努力去做,最终都能有情自身和乐善生。(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注解

①释印顺:《佛法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9页。

②释印顺:《学佛三要》,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页。

③释印顺:《佛法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9页。

④释印顺:《佛法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1页。

⑤释印顺:《学佛三要》,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页。

⑥释印顺:《学佛三要》,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页。

⑦释印顺:《佛法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3页。

⑧释印顺:《佛法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5页。

上一篇:浅论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下一篇: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