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

时间:2022-07-23 06:03:53

中外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王志永(1986—),男,河南许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1级世界史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史。

余 辉(1993—),男,江西进贤人,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1级学生,研究方向:明史与中外交通史。

王忠涌(1989—),男,安徽无为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1级历史地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人文地理。

摘要:京剧海外传播的热潮在客观上表现为京剧艺术的世界效应,主观的内部动力是自我的惶恐,面对国内的各种社会思潮和国外的评价,她一直在寻找参照物,寻找自我的艺术价值定位,最后逐步明确自我改良的方向。京剧改良是海外传播的一个因素,同时又融于海外传播的过程中。

关键词:京剧 改良 海外传播

京剧艺术的海外传播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部分,所以这部分内容大多被安排在戏曲史、戏剧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著述中。就目前所知,讲述京剧改良和海外传播的书籍和论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国为叙述中心,包括廖奔著的《中国戏曲史》、刘彦君著的《东西方戏曲进程》、元青等著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一类是以海外为叙述中心,如陈伟著的《西方人眼中的京剧艺术》、都文伟著的《百老汇的中国题材与中国戏曲》等。通过这些著述,我们只能看到京剧(或是戏剧)改良和海外传播是分开来讲的,笔者意欲初步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中西思潮激荡下京剧改良的路径选择

从主观上讲,京剧海外传播热潮的内部动力是自我的惶恐,面对国内的各种社会思潮和国外的评价,她一直在寻找参照物,寻找自我的艺术价值定位,最后逐步明确自我改良的方向。那么让我们回到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来考察一下她痛苦的抉择的成长过程。

国内:新文化运动时期,京剧被作为封建落后文化的代表遭到了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批判和抵制。在思想内容方面,陈独秀指出:“旧剧如《珍珠衫》、《战宛城》、《杀子报》、《战蒲关》、《九更天》等,其助长淫杀心理于稠人广众之中,诚世界所独有,文明国人观之,不知作何感想。”[1]郑振铎指出:旧戏曲“不是‘色情迷’,就是‘帝王梦’,就是‘封建欲’……且多颂圣之语”。[2](P613)在艺术形式上,胡适、傅斯年、钱玄同等人以西方话剧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为标准,把京剧的程式化、象征性、虚拟性、写意性贬斥的一无是处。

国外:以国际文艺界对梅兰芳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评价为例,从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说,1919年梅兰芳访日,评论家神田喜一郎说:“我这回看了梅兰芳的演出,作为象征主义的艺术,我没有想到它卓越的令我惊讶。中国京剧不用幕,而且完全不用布景。它跟日本戏剧不一样,不用各种各样的道具,只用简朴的桌椅。这是中国戏剧非常发展的地方。如果有人对此感到不足,那就是说他到底没有欣赏艺术的资格……使用布景和道具绝对不是戏剧的进步,却意味着看戏的观众脑子迟钝”。[3](P66)“京剧常被人误解为非现实主义的艺术,表演程式化,不真实,不自然等等。斯达克·扬则独具慧眼,颇有卓见,认为戏剧中的表演非常真实,不过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是观众看了觉得比本来的生活还要真实”,[3](P71)被中国人批评的京剧此时却得到了西方人的大力推崇。

当然还有对京剧艺术其他方面的赞扬,反观国内的情况,我们的京剧先贤就是在这样的思潮激荡下,选择发展的道路的。

二、京剧艺术的国内改良与海外传播的统一融合

京剧改良是海外传播的一个因素,同时又融于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只有京剧发掘传统文化,融合国际因素,不断的推陈出新,增强自己的艺术价值,才能取得海外传播的良好效果;海外传播让京剧艺术家开阔了眼界,在这个过程中,改良后的京剧也得到了发展。

首先,戏剧观的变化:各种思潮激荡中,戏剧人士逐渐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理由。民国十二年(1923年)《戏剧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国何以立?有待于教。顾教民之道,习于娱乐者,事半功倍,此戏剧之所以为社会教育之首屈一指也。”程砚秋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提出:“一切戏剧都有要求提高人类生活之意义”服务于社会的“高台教化”之功能转变为“以戏救国”“新民救亡”,这样就提高了京剧演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吸收了一部分文人为京剧编写剧本,如陈墨香、齐如山等。

第二、剧团体制的进步:作为“班”,内部关系比较牢靠,一位艺人进一个班,轻易不可离去,乐师、演员、舞台工作人员的收入没有什么差别;作为“社”,实行的是名角挑班制,人员流动自由,当然收入就有了层次和差别。剧团由“班”改为“社”,从平均主义过渡到市场原则,提高了剧团的积极性和活力。1930年梅兰芳访美的旅途住宿可以看出名角对于一个剧团的重要性及剧团内的等级差别,“这次出国,一共有二十一个人,乘的是英国船坎那大皇后号。梅君住特等舱位,带一客厅及澡房,船主特别优待,将左右两间也划归梅君使用,共合美金五百五十余元。我们几个人就乘头等舱,按规矩头等本是两个人一间,……每人合美金三百五十元。其余各脚,有乘二等的,每票合美金二百三十五元;有乘三等的,每票合美金一百七十五元。”[4](P49)

第三、京剧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的发展:京剧流派的产生。如梅(兰芳)派的“雍容华贵、典雅清新”、余(叔岩)派的“刚劲委婉”;1933年程砚秋访欧回国后的报告中说:“舞台化装要与背景、灯光、音乐……一切调协,舞台表情要规律化,严防主角表情的畸形发展。……应用专门的舞台灯光学”[2](P807-808)改良和海外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三、结论

京剧在民国年间慢慢的从一个传统中国古典戏剧变成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欢,在这一方面,京剧的改良对于促进京剧的世界化可谓居功至伟。晚晴民国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接受西方的元素,从而开始融入世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在接受西方文化中好的一方面,从而对自己文化中的欠缺部分进行补足,促进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产生文化上碰撞的火花。京剧的改良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化与西方交融的例子,古老的京剧在接受西方的现代化的布景舞台艺术和创作思想,又结合京剧特有的表演艺术后,艺术性和可观赏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西方观众喜欢上京剧,当京剧在海外成功的传播后,又会进一步的推动京剧的改良使之适应有着不同审美观的世界观众,二者是相互促进,使得京剧不再是中国人的私有娱乐,而是全世界人们的宝贵财富。京剧的改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的案例,只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文化才会更加迸发出活力,奉献给世界人民。(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

[2]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中国京剧史(中卷 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梅绍武.国际文艺界论梅兰芳[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5).

[4]齐如山,口述.齐香,整理.梅兰芳游美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浅谈印顺佛法以有情为本 下一篇:王国维简牍研究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