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面麻面、蜂窝的形成与治理

时间:2022-09-28 06:10:25

混凝土表面麻面、蜂窝的形成与治理

【摘要】随着建筑业飞速发展,工程对混凝土的各种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混凝土工作性能好、强度高、耐久性好,而且还要求混凝土有光洁如镜的外观。尤其是清水混凝土结构要求更为突出,为此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保证混凝土表面无蜂窝麻面,光洁如镜。

【关键词】麻面;蜂窝;混凝土

一、麻面的形成与治理

1.1麻面的概念

混凝土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缺浆、起沙、粗糙,呈现的小凹点,凹点直径通常不大于5mm,且无露筋现象。

1.2麻面的形成原因

1.2.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有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或清理不彻底,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产生麻面。

1.2.2混凝土浇筑前木模板未进行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构建物表面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而产生麻面。

1.2.3模板的拼缝不严,灌注混凝土时局部出现漏浆现象,使混凝土表面沿模板缝位置出现麻面。

1.2.4钢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导致拆模时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1.2.5混泥土浇筑时未振捣密实,气泡未排出,停留在模板表面行成麻点。

1.2.6拆模过早,使混泥土表面的水泥粘在模板上,也会产生麻面。

1.3麻面的预防

1.3.1模板表面要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1.3.2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用清水充分湿润。

13.3模板缝隙拼接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防止漏浆。

1.3.4钢模板隔离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1.3.5对于混凝土浇筑问题:一是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应为1~2分钟。二是振捣要遵循快插慢拔原则,振动棒从插入到拔出的时间应控制在20S为佳,插入下层5-10cm,振捣至混凝土表面平坦泛浆、不冒气泡、不显著下沉为止;马蹄上口斜面宜作为混凝土分层控制高度,以利排气;如果插振捣棒确有困难时,应采用附着式振捣器或人工插捣的方法进行振实。三是新拌混凝土必须按水泥或外加剂的性质,在初凝前振捣,放置时间过长的未初凝混凝土可拉回拌和站按设计水灰比加水加水泥重新拌和。四是T梁马蹄以下部分主要依靠附着式振捣器振捣,腹板上部、翼板混凝土主要依靠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尽量避免浇筑上部混凝土时启动附着式振捣器,导致下部即将结硬的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

1.3.6模板一定要在混凝土达到养护期后才能进行拆除。

1.4麻面出现后的补救措施

混凝土表面的麻点,如果对结构无大影响的,通常不做处理,如需处理,方法如下:⑴、用稀草酸溶液将该处脱模剂油点或污点用毛刷洗净,于修补前用水湿透。⑵、修补用的水泥品种必须与原混凝土一致,砂子为细砂,粒径最大不宜超过1mm。⑶、水泥砂浆的配合比为1:2或1:2.5,由于数量不多,可用人工在小桶中拌匀,随拌随用。⑷、按照漆工刮腻子的方法,将砂浆用刮刀大力压入麻点,随即刮平。⑸、修补完成后,用麻袋进行保湿养护。

二、蜂窝的形成与治理

2.1蜂窝的概念

混凝土蜂窝是指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骨料间有空隙存在,形成数量或多或少的窟窿,大小如蜂窝,形状不规则,露出石子深度大于5mm,深度不露主筋,可能露箍筋。

2.2蜂窝的形成原因

2.2.1产生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计量错误,加水量不准确,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未搅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混凝土下料不当,一次下料过多或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与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段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靠近模板处漏振,或使用干硬性混泥土,振捣时间不够造成蜂窝。

5、模板缝隙未堵严,振捣时有水泥浆大量留失,或模板未支牢,振捣混凝土时模板松动或移位,或振捣过度造成严重漏浆。

6、结构构建截面小,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塌落度过小,混凝土被卡住,造成振捣不实。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8、混凝土浇筑完后没有很好进行养护。

2.3蜂窝的预防

(1)混凝土浇筑前,认真检查模板缝隙,发现缝隙大时要及时修补,保证模板缝隙严密;木模板要充分浇水湿润;钢模板要清除干净表面灰浆等脏物,并刷好脱模剂。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

(2)混凝土要严格按照配合比准确投料,且要严格控制好水灰比、塌落度及搅拌时间。

(3)混凝土要分层下料浇筑,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要采取增加滑槽、溜筒等方法下料,防止骨料分离。

(4)混凝土采用插入振捣器时,每一点的振捣时间控制在20~30s;振捣器要快插慢拔,待出现泛浆后,混凝土不下沉即可停止振捣。

(5)混凝土浇筑完12h后,应采用铺盖草袋及洒水养护,保证混凝土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养护时间为14~28d。

2.4蜂窝出现后的补救措施

当混凝土表面出现凹凸不平、蜂窝孔洞等现象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A.当凹凸不平处的深度大于10mm时,先用钻子剔成慢坡,并用钢丝刷刷后浇水清洗干净,抹素灰2mm,再抹砂浆找平层。抹后将砂浆表面横向扫成毛面。如深度较大时,待砂浆凝固后再抹素灰2mm,最后用砂浆抹至与混凝土表面齐平。

B.当基层表面有蜂窝孔洞时,应先用钻子将松散石子除掉,将孔洞四周边缘剔成斜坡,用水清洗干净,然后用2mm素灰、10mm水泥砂浆交替抹压直至与基层齐平,并将最后一层砂浆表面横向抹成毛面。待砂浆凝固后再与混凝土表面一起做好防水层。当蜂窝不深,且石子粘结较牢固,则需用水冲洗干净,再用1:1水泥砂浆用力压抹平后,最后将砂浆表面扫毛即可。

C.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在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将施工缝处剔成斜坡槽。槽深一般在1cm左右,上下斜坡厚度各为2.5cm。剔后浇水并用钢丝刷清洗干净,然后在斜坡内抹素灰2mm,然后用1:2水泥砂浆找平,并将砂浆表面扫成平面。

以上施工方案是针对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混凝土表面缺陷而编制的专项修补措施。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杨南方,尹辉主编.《建筑施工技术措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彭圣洁主编.《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山西省兴县苏家吉铝土矿矿床成因分析及找矿标... 下一篇:出口中的进口成分与经济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