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问题是可以改善和解决的

时间:2022-09-28 06:08:15

成长中的问题是可以改善和解决的

符先生,44岁,为儿子学业的事情来求助。

按照预约的时间,符先生很准时的来到了咨询室,落座以后却不言语,看上去他有些忧郁且较拘谨,在我的询问下,他才慢慢讲到,他是为孩子不愿上学的事情来求助的,本想让孩子一起来的,可他不愿意。符先生的儿子16岁,高二学生,走读,目前学习成绩比较差,在班级里处下游水平,他说,孩子很讨厌老师,说老师都很坏。有一次,在英语课堂上,老师让默写课文,他表现的非常好,全部默写出来了,而当老师看到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口咬定他是抄别人的,孩子为这事也跟老师做过解释,他说自己完全是凭自己能力独立做出来的,可老师怎么也不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因为老师对自己的不信任,他也为此和老师争吵过,自这件事后,他很讨厌这位老师,跟父母说他想休学,不想继续读书。目前孩子比以前更加内向,而且不爱运动。平时回家也很少和父母讲话,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父母的愿望是希望孩子能继续读书,而且提高学习成绩。

心理分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尊重需求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他认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反之,如果受挫,就将使人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的感受,使人失去信心,无所作为。

对于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对尊重的需求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符先生的儿子16岁,读高二,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人在自我意识发展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自尊感的突出性(尊重需求分为他尊和自尊)。这首先表现在他们自尊感特别强烈,当自尊感与其他情感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把维护自尊感放在首位,比如当符先生的儿子被老师误会后与老师发生争吵的行为,就很容易理解;当自尊感受到伤害时,常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其次,对自尊感特别敏感。由于青少年自尊感强,而对什么是真正的自尊又缺乏清晰的把握,结果在成人眼里很小的事情,也会被他们联系到维护自尊的“重大问题”上去,引发强烈的情绪。第三,自尊感容易波动。遇到顺境,容易产生优越感,甚到自负,自傲;遇到逆境,则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无疑,符先生的儿子在学校的遭遇对他来说,这就是大事,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严重的挫伤了他的自尊,后续的又没有及时的去处理孩子的情绪,以至于负面的东西不断漫延,使他形成不正确的认知,从讨厌英语老师,到觉得老师都很坏,从讨厌英语课,发展到觉得学习没意思了,想退学回家。自尊的受挫,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卑,发展到如今的对环境的逃避。

符先生感到儿子目前更加内向了,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卑感所致不愿与人多交流,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随着心理的不断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较之前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有时他们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比如,过去爱说爱笑的孩子,在这一时期有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他们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少和父母交谈,甚至拒绝父母的关心和。

如何应对:

我们在符先生的表情与举动中读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与疼爱,看到孩子目前的状况,他无奈又着急。那如何面对儿子,如何去处理孩子的事情呢?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有这样的理念,孩子的问题都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相信成长中的问题那都是可以改善和解决的,要对解决孩子的问题有这样的信心,只有这样,父母才能以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态度来理解和接纳孩子,所以这种理念很重要,可以给家长以信心面对孩子的问题,可以给家长以坚持的动力去解决孩子的问题。

符先生最初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学业的事情,其实并没有这样简单,学业反映的仅仅是一个表面的问题。我认为要改变现状建议符先生不要把学业的问题放在首位,首先要满足孩子的自尊需求,帮助其树立自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对孩子的陪伴与关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这样一个自尊受到破坏的孩子来说,陪伴与关注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作为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民主而宽松的氛围,家庭的事务可以让他去参与,有些甚或于可以让他去做主。父母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慢慢把他当一个大人来看,平等相待,满足他渴望被尊重的感觉,当他觉得与大人可以平起平坐时,心里的话就可以讲出来。在与孩子交流中要注意沟通的技巧,接纳孩子的情绪,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只要他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就适时的给予肯定,即就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父母也不要急于否定,因为否定,会使孩子反而会更坚持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在倾听中帮助孩子澄清想法,适时的给孩子以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允许孩子保留自己,这是满足自尊的需要,更是孩子成长的需求。

另外,父母也可以抽时间和孩子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时光,比如可以一起去郊游,带孩子出去走走,多让他和外界接触,也许刚一开始孩子会拒绝,家长就可以换种说法来应对,比如可以告诉他,是父母想要出去玩,让他陪陪父母。只要孩子能做一点,就及时给予他肯定和鼓励,父母也可以及时与孩子分享在一起的美好体验。每个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在父母的需要面前,让他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体会到他是重要的,有价值的,这种体验非常好,可以满足他被尊重的需求。父母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做一些户外运动等等。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会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相信在爱的潜移默化里,孩子的内心会一点点的强大起来。

符先生的儿子,学习成绩不好,而且性格较内向,在一个班里,他属于容易被老师忽视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建议符先生可以私下跟代课老师联系,或打电话,或约谈,争取老师对孩子关注和理解。这样家校结合,对改变孩子目前的状况会有很大帮助。

有了以上的前提和基础,再进而去解决孩子认知方面的问题就会简单而有效了。

通过咨询,符先生说对他很有帮助,当他离开咨询室的时候,我看到了他脸上的笑容,还有那一份眉目间的轻松,望着他离开咨询室的背影,我相信,有这样一位用心的父亲,儿子的学业一定会如他所愿,一点点的好起来。

上一篇:制度理想与行为选择:刑罚目的一体化剥离及其宣... 下一篇:2015苹果春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