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考习惯分析

时间:2022-09-28 06:02:05

学生思考习惯分析

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议论:“学生一点都不动脑子思考”,“上课就身体坐那里,脑子是麻木的”,“知识必须清楚的告诉他,才懒洋洋的接受那么一点点”,“不会提问题,更不会解决问题”,“上课就不敢提稍有难度的问题,一问肯定是鸦雀无声”……我在课堂中也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一节精心设计的课,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原本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总是失望而归。课堂中,看着一张张冷漠麻木的脸,一双双无所谓呆滞的眼睛,心情懊丧到极点。课下,在沮丧之时也经常问自己:是问题设置的不好吗?是启发诱导的不到位吗?也曾尝试过许多途径,但不是陷入肤浅讨好的泥沼,就是遭遇再次的冷漠和沉默。学生的思考到底哪里去了?我们如何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重新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思考”,让他们在课堂中真正的“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学生思考习惯的现状

为了能够充分了解学生思考习惯的真实情况,我和同事们分别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1、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什么阶段丧失的?如何丧失的?

2、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兴趣有关吗?关系多大?

3、老师是把问题讲清楚好点呢还是留点余地好?

4、学生喜欢听老师讲些什么?什么样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

通过对全校150余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90%以上的同学把求知欲望的丧失选择在五年级至八年级这个阶段,原因归结为没有体验过学习的快乐;

2、思考和兴趣有很大程度的相关,没有兴趣就不会去思考,但也有想去思考而不知道如何思考的情况,后者占百分之三十的比例;

3、老师把问题讲清楚好的占百分之五十多,留点余地比较好的占百分之四十多。选前者的同学很“幽默”地写道:不思考很好,知道答案就行干吗绕弯子,玩花样没意思;

4、喜欢听的东西五花八门,但都集中在课本之外:社交、技术、心理辅导等。什么样的问题能引起思考,多数同学选择不知道,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二、学生思考习惯的分析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思考的关键,如果他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那么很难激发他思考的欲望;第二,如何思考是问题的核心,如果找不到途径,学生的思考就很难持续下去;第三,学生的成就体验太少,在思考中如果得不到——思维的快乐,那么思考也只能是短暂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中反复多次提到了思考,他说: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可知,在课堂上我们必须要做到两件事情:一件是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一件是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苦役。仔细思考我们的课堂,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在埋怨学生的同时,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自己在这个思考习惯缺失的领地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三、如何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1、系统地把握知识

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2、寻求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之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所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也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3、注重发散性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

当然,学生思考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教师的事情。学生肯定是善于思考并乐于思考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也就会变得容易了。

上一篇:强化言语表达规范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下一篇: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确保教育目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