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大田县板凳龙的数字化影像再现与保护

时间:2022-09-28 05:14:34

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大田县板凳龙的数字化影像再现与保护

[摘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保护工作。但如何更好地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文化传承,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政府和学者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板登龙 数字化影像 保护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44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保护工作。但如何更好地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文化传承,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政府和学者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条新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即利用现有的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制作与存储,建立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数据库,并配有强大的搜索引擎,实现数字化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在手段和宣传效果上具有其他保护方式不具备的优势。我们现有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还仅仅停留在采访、拍照、收藏物品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保护效果欠佳 。而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影视人类学的方式去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类学片是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 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影视学的表现手段, 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 所取得成果的形象化表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板凳龙的文化传承

板凳龙的历史悠久,至今已逾千年,这种舞龙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在民间传说故事中有多种表述,例如,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板凳龙的道具龙灯合一,制作精巧,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与扎、制、编、糊工艺于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韵味无穷,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每逢春节等喜庆时节,当地群众便会制作板凳龙,舞起板凳龙,以表喜庆、吉祥之意。

板凳龙每一节是以一块长1.6米左右的木板,上面做三盏灯(也有2盏和5盏的),灯盏用4根高40cm左右木柱或竹柱立在木板上,四周用白纸糊上,写上吉祥话语,涂上油以增加透明度,里面插上蜡烛;灯盏也有用8根木柱或竹柱(4高4低)立在木板上,用4个竹圈分别绑在左右4对柱子上,用竹条把4对柱子连接起来,糊上彩纸,里面点上蜡烛,看起来像龙的身子一样。然后一节一节连起来,加上龙头和龙尾。

在项目资料搜集、采访、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田板凳龙的传承存在很多困境,诸如缺少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板凳龙的制作引入了商业机构引起文化的变质等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田板凳龙数字化影像再现保护

对于大田板凳龙的数字化技术的再现与保护,根据对大田板凳龙的艺术特性分析与数字化技术分析,同时根据我们项目人员与经费安排,确定了主要以数字化拍摄、数字化三维再现、数字化后期合成与剪辑的技术来进行。

前期策划通过对板灯龙的了解和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结合资料搜集,参考《玉田村史》、《大田板灯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元宵节迎龙舞狮申请报告》、《大田古建筑》、《大田民俗》 等文献,制定了纪录片脚本梗概:做龙、迎龙两个部分。

通过与大田县玉田村委联系,提出我们的策划,得到村委会的支持。2011年正月初八开始,玉田村便开始张罗翻新龙头龙尾。我们拍摄了板灯龙头部分制作的过程,把旧“龙衣”拆掉,再加牢固。用自制浆糊把彩纸、彩带、灯泡、装饰灯、蜡烛等,一一按原先的样子把龙头给做好。随后,玉田村的板灯龙也在陆续的制作。同时,我们也进行实地考察、采点,找最佳方位,制定好拍摄路线,还要做好安全措施,以防雨天机器受潮、舞龙时被撞伤、被烟花爆竹炸伤等问题。

数字化的制作流程是本项目的工作特点。从制作层面来说,从剧本写作的电子化,素材传递的数字化,布景搭建、照明设想的数字化模拟,以及电子化的场记,现场的数字化录入,数字化编辑,都将大大提高影视视听质量和效果的精度、强度和感染力。同时又有利于导演更好的思考创作。影视后期制作系统逐步由模拟制作系统转化为数字分量制作系统,数字信号的记录媒体也由单一的磁带记录转化为由磁带、磁盘存储的多元化的媒体存储方式;计算机工作站的介入,打破了由切换台、特技机、编辑控制器一统天下的制作模式;特别是以PC为核心的非线性编辑、2维动画、3维动画的逐步成熟,使影视后期的技术变得更加多样。

在后期的制作中,主要以影视人类学思路进行编排。技术流程分为素材的采集与分类,初剪拍摄素材在初剪阶段,将拍摄素材按照脚本的顺序拼接起来,剪辑成一个没有视觉特效、没有旁白和音乐的版本。在初剪得到认可以后,就进入了正式剪辑阶段,精剪部分,首先是要对初剪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然后将特技部分的工作合成到片中。将本身拍摄不到或者拍摄效果不好的地方进行特效制作,这里将运用到十分专业的特效制作软件,配音,根据剪辑的画面,修改解说词,在录音棚配音,对上画面。

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弥补了现实拍摄中的不足,对于板凳龙的结构的描述,板凳龙装备的过程,实地拍摄由于时间,空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表现,因此用三维动画技术虚拟再现可以很好的解决。

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田板凳龙的造型结构与装配过程,主要使用了三维动画建模,材质,动画技术,数字化再现板凳龙的结构造型,最后输出成视频与纪录片结合在一起。

通过数字化的民俗影视可以真实地再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 对非物质文化的基本载体进行立体的和形象的描述, 客观、自然地展现出民众社会对自身民俗文化的阐释与理解,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如:数字资源加工环节中,素材搬运和拍摄场景问题;长期制作过程中,人员时间分配问题;制作完成后,项目维护更新问题等等。这需要相关文化部门和科研部门积极参与,合力解决,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建设。

参考文献

[ 1 ] 郭小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J ]. 中国美术馆, 2006 (9) : 91-92.

[ 2 ] 张江华, 李德君. 影视人类学概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 3 ] 陈燮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发展空间[C〕.2003年欧亚博物馆网络 (ASEMUS)会议论文集,2003.

作者简介

余伟浩,男,讲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影视制作专业。

上一篇:2012耐克运动汇盛大举行 下一篇:《女人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