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09-28 03:35:12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文章摘要】

随着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酒店人才的培养逐渐受到关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符合酒店管理需要的人才,建立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现状;发展路径

0 引言

酒店管理专业是我国人力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对我国酒店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专科、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实践能力较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喜爱。但是,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素养的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中心,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虽为酒店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酒店对人才的需求。

1.1 高职院校人才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人才要具备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等特点。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准确,盲目追从一些本科学校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理论和学科的系统性,忽略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甚至还有部分院校把培养酒店的高层管理者为培养目标。根据目前的教学水平,我们只有从基层做起,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基层人员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

1.2 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落后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专业的技能这是由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下,在课程安排方面受到限制,理论教学内容多,课时安排较少,从而造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不充足,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差;二是,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教学经费的制约,自身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而一些酒店企业也没有承担实践教学的义务,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实践教学场所,学生的实习机会少,造成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差。

1.3高职院校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而许多酒店在招聘人才时,既招聘专业人才,也招聘非专业的人才。和学生的专业背景相比,酒店在招聘时更加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看是否有被挖掘的潜力,因为员工在进入酒店后都会进行统一的培训。所以,高职院校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如管理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1.4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及服务意识薄弱

与知识和能力相比,职业道德及服务意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由于意识难以操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酒店业对学生最不满意的地方不是专业技能的缺乏,而是服务意识差,职业道德素质低。现代酒店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一是,具有责任感、道德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二是,专业技能高;三是,酒店英语熟练。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及服务意识的培养。

2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

2.1 明确高职院校的教学思想和培养目标

首先要对酒店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明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以工作岗位为核心,培养适合现代酒店需要的基层服务人才,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专业的技能、职业素养高且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必须具备该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高主要是指职业道德高尚、服务意识强、遵守各项制度及职业行为规范;掌握一门外语主要是指能和外国人进行交流,语言表达流利,适应高层次服务人才的需求。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实用: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尽量摒弃乏味的说教及与行业不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该行业中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实效:就是培养一线的酒店高级应用型人才,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综合职业能力高、直接从事管理和服务;实践: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缩短理论教学课时,延长实践教在锻炼中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强化他们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2.2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要想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在学生的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完成该岗位的工作职责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衡量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状况。学生的职业能力包含的内容较多,具体来说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及责任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水平、服务意识、创新和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学校采取的培养模式必须满足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以此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开展学生的教育活动。因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在工作岗位中才能体现,所以,相关企业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一些实用型的意见,与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酒店的优势,形成一种新型的产学研教育机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岗位职责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

2.3 举办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1 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任何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职业习惯也是如此。只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无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只有在课上、课外同时对同学进行监督,才能让职业习惯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校可以举办丰富的课外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比如,举办“最有特色寝室”比赛活动和“星级寝室”的评比活动,学生在布置宿舍时,可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对学生提出特殊的要求,规定他们必须佩戴自己标志牌和穿着学校定制的校服,这样他们的日常行为和仪容仪表就会受到全校师生的监督,在无形中他们就会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2.3.2 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时融入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特别是注意开展职业技能类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学校举办的活动主要包括“酒店服务技能大赛”、礼仪大赛、运动比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心理健康周”活动等。“酒店服务技能大赛”设置一些比赛项目比如客房铺床、模拟前台接待情景、餐桌摆台等,在比赛的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其他的表演项目如学生的歌唱才艺表演、茶艺表演等,参赛选手在比赛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酒店管理专业,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加深专业了解和喜爱程度。另外,学校还可以每年举办礼仪大赛、运动比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丰富他们生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定期开展的“心理健康周”活动,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4 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4.1 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高职院校成立专业改革和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企业专家和专家教师为主要成员,积极参与指导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制定并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室等工作,提出相应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调整意见;根据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核心思想,审核并修正该专业的课程和技能训练大纲、知识及技能的考核标准及评价方法等;根据酒店的最新人才需求和岗位职能的改变,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知识结构标准和技能实训计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如图1所示。

2.4.2 建设校企合作松散型及紧密型基地

松散型合作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及在企业短期实习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必须要求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实习的机会。所以,在寒暑假学校可以强制要求学生实习,并形成书面的实习报告。实习企业一般是和学校合作的企业,比如星级酒店、大型的餐饮集团等。另外,学生还可以选择在周六日和十一期间去实习,既获得经济效益,又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紧密型合作基地就是学校和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这些企业作为学生长期的实习基地,并建立产学相结合的机制;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和优秀教师组成联合教学团队,企业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定期开展行业前沿讲座,可以弥补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此外,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海燕.从人才供求矛盾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对[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易红兵.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才智,2008,(7).

[3]游富相.从供需错位现象反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4]曾九江,刘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上一篇:当前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监管模式的选择 下一篇:系统式家庭治疗模式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