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时间:2022-09-28 03:28:28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380-01

摘 要 农村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绩距离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文化活动相对城市来讲比较少,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建议从几方面加强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不断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 农村文化建设 现状

近年来,财政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以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先锋,相继投入数百万资金,支持农村书屋和乡镇文化站建设,支持文化下乡、电影下乡等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文化生活。但是已取得的成绩距离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文化活动相对城市来讲比较少,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投入机制也存在短缺而低效的弊端,文化领域新增加的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难以落实到位,从而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短缺。

二、部分农村文化产品供求结构矛盾突出

目前,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政府供给的文化活动与农民需求的文化活动有一致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据了解,目前农民对政府提供文化设施的需求最大的主要是文化活动站或服务中心、图书馆、农民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而政府提供的文化设施则明显存在一些文化产品供给过剩,而另一些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面对农民结构的变化和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现有农村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不强,符合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数量较少,适合农民阅览的图书和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不多。农民家庭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以看电视、打麻将等为主。针对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开展的文化活动还很少。

三、人员老化,观念落后,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

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农村在岗文化人员老化严重,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致使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如农村文化站在岗人员平均年龄已达50岁,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需要。目前,全县14个乡镇文化站只有极少数按编制配备人员,属财政开支,其余严重缺编。

四、农村文化组织管理体制重复设置浪费有限资源

由于现有农村文化建设职能分属多个行政主体。在县一级,县广电局负责电视广播,县文化体育局负责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县委宣传部负责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在乡一级,党委有党委组织的文化活动,教育办有教育办组织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内容重复率高,组织形式简单,政出多门,领导网络不健全,分类不明确,边界不清,谁都组织管理农村文化,谁都不负全责,谁都没有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做统一的规划与投入,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

五、农村文化建设缺少绩效评价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的绩效评价对农村文化建设起着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作用,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但目前为止,江苏农村文化建设评估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尤其缺少对已建成的农村文化设施发挥效益情况的考评机制。使用较多的评价指标仍仅限于一些实物量指标,如现有文化场馆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多少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等等,缺少现有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指标,文化设施的利用率等考察文化建设发挥效用的指标。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不断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纳入规划、列入预算,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随着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对文化活动所需的场地和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群众开展活动的需要,群众文化事业要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应纳入县、乡镇、村的基本建设规划之中,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更新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文化单位的管理模式,研究制订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范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是创新理念,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针对各地文化建设经费普遍不足的问题,可采取“内争、外联、自补”的方法动员社会各界共办文体事业。内争就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上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外联就是多方联系,找米下锅,借地生财,如大力发展民办文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设备设施建设的捐赠等;自补就是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绿色通道。同时,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项目,并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照顾。

三是完善机制、出台政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财政部门要加强与文化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从经费上给予倾斜,积极支持文化部门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养,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立足地区实际,制定出台财政优惠、鼓励政策,引进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年轻人才到乡镇文化站工作,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同时,应改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绩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考核。

构建和谐社会,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文化所具有的培育时代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权益、促进文化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功能。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内容。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和基层文化单位的考核评价机制,在评选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村时,都要把文化工作的实绩列入考核指标之内,并较大幅度地增加文化工作考核分值,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上一篇:对医院收费价格公示制度的思考 下一篇:辩诉交易制度的中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