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时间:2022-09-28 03:13:12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践与理论已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最终使学生脱离教师的“教”,以实现学会转向会学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掘蕴藏着的巨大学习潜力,是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本文就此谈一点个人的做法和粗浅认识。

一、诱导学生爱看课本,学会自立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我深切体会到,有阅

读教材能力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比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学习质量要好得多,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能力,在素质教育中更显突出。

首先,用事实生动形象地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需要和兴趣。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一般不急于订正,而是指导他们看教材某一部分或指出对某一法则的理解,从而让他们自己找到错误的根源。例如:已知y=x-1+1-x+2,求x,y的值,学生拿到题目往往无从下手,认为只有一个方程,却有两个未知数,实在求不出。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阅读华师大教材八下P2平方根的被开方数的限制条件,结果学生找到了方法,根据平方根的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等于0,由此得到x-1≥0,1-x≥0,那么x只能等于0,从而y的值也能确定。又例如:当m= 时,函数y=(m2-1)是反比例函数?学生往往这样解答:由3m2+m-5=-1,m=-43,m=1。针对这种情况,指导学生阅读华师大教材八下P50内容,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反比例函数中的k必须不为0,故在求出的m值中必须进行回代检验。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能解决某个疑难问题时,心情是很高兴的,会把无意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行为,把书上的注意点转化为自己作业中的注意点,学习就变得主动,也对阅读数学教材产生直接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要注意方法,一要咬文嚼字,逐字推敲;二要边阅读,边演算,使阅读有成效,喜欢阅读。例如判断正误:①三点决定一个圆;②-a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生动

初中学生好奇性强,敢于发言,这样就潜在着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是错的,也要给积极方面的肯定,多表扬,不批评,引起讨论争议,教师在旁只作点拨引导工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发问学生,同一题目用两种方法做,为什么答案不同呢?谁对谁错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学生1对,有的说学生2对,并各自说出了理由,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想知道个究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给予积极方面的肯定。然后再提问题,同学1的x1=1,x2=2是哪个方程的解?怎么办?从而学生答出“还要检验”,发现x2=2不满足原方程,进而引出增根的研究。又如本节内容的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也可用同样的方法,先以“再做一个练习”的要求出发让学生试解方程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起讨论,引导观察方程特点,后可作提示:“退一步”想一想,能否先求出的值?再让学生试解,引出“换元法”,总体思路是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教师在一些关键地方起到“点拨”作用,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依据具体情况给予答案或提示,必要时作个别辅导,并积极鼓励提出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突出主体

一般地说,初中数学课堂中约15-20分钟为课堂练习时间,为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好这个时间,因此笔者认为要设计好课堂练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必须遵循以下几点:①联系实际,激发兴趣;②布置练习,须教有疑;③疑难练习,启发多想;④加深练习,鼓励多问;⑤拓展练习,引导多议。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的练习中,如果教师恰当地把握好“兴趣”、“设疑”、“多想”、“加深”、“拓展”这几个环节和要点,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就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四、多让学生作章节小结,错误辩析,提高自己

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自我获得知识,拓宽知识,加深知识等方面,因此在学习过一节或一章内容之后,我总是要求学生作本部分或章节的书面小结。起初我先作几个示范,后要求学生自己独立钻研课本、笔记本和有关参考资料作书面小结,形式可以多样,并进行竞赛或适时口头表述,张榜公布。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学过内容的过程,期间学生们很可能从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及时弥补,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各相关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由被动变得主动了。同时,学生在认识和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检查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建立一本数学纠错本,教师定期检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开展讨论,使学生做到“在何处摔倒,就在何处爬起来”,这样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误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所以,对于错误特别使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一定认真剖析,诱导学生参与讨论或争辩,让学生不仅知其错,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错,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并增强自立。

总之,正确树立“学生主体观”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备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上一篇:浅谈社会生活实践与高中政治教学 下一篇:浅探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