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时间:2022-09-28 03:02:50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个别化教学,将有助于转化数学学困生。数学学困生的数理――逻辑智能较弱;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回答问题缺乏自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少成就感;不善于与教师交流沟通。教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数理――逻辑智能发展的氛围;鼓励学困生说出思考过程并加以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及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多元智能 学困生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128-02

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学生的数学表现存在着差异是数学教育中的普遍现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应该实现三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要实现这三个目标,就必须正视和解决数学学困生问题。本文试图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剖析、研究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从智能的结构来说,它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集合,而是相对独立、互相平等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这八种智能对每个个体来说不是均匀分布的,而且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有前述八项智能,只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有所不同罢了。正是这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及智能类型具有独特性。传统上我们所认为的“差生”,只是由于其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够好,但他在其它几项智能的表现上却可能相当出色。加德纳同时指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事实上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八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重点的教育,它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此做出了批判,它认为,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各项智能,鼓励个人强项智能的充分发展,并带动弱项智能的进步。

多元智能观的核心就在于认真地对待学生的智能差异。为此,加德纳提出了个别化教学的设想,即在可能的范围内使具有不同智能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个别化教学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特点的基础上的,即教师应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的基础上,确定最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而做到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个别化教学将有助于转化数学学困生。

一、数学学困生的选取

本研究对象的选取采用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杭州某小学的两个六年级班的学生作为研究范围,分别选取两个班最近四次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加权处理,两次期中考试成绩分别记作Xi1、Xi2,两次期末考试成绩分别记作Xi3、Xi4(其中i表示第i名学生)用Xi表示第i名学生的综合得分:

Xi=0.4(Xi1+Xi2)/2+0.6(Xi3+Xi4)/2

Xi小于60分的同学作为数学学困生,再通过任课教师和笔者亲自参与学生的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方式,来了解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

二、对数学学困生的调查和分析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笔者于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对研究总样本里的27名数学学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7份,还与这些数学学困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数学学困生的数理――逻辑智能较弱

从表1可以看出,数学学困生在总结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困难时,计算、概念、证明、应用都有涉及。这说明,数学学困生的数理――逻辑智能较弱、坚持性较差。因为概念、证明和应用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性数学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计算则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意志以及坚持性。

2.数学学困生课堂上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从表2可以看出,96%的数学学困生根本不能完成整堂课的听讲,思想开小差,注意力无法集中是其主要表现。追究其原因(见表3),在于目前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太适合于数学学困生,另外,数学学困生本身基础比较差,跟不上老师节奏也是其原因。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使抽象、难懂的数学变得生动、直观,从而吸引数学学困生并使其集中注意力完成整堂数学课的听讲任务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3.数学学困生回答问题缺乏自信

调查表明,仅有7%的数学学困生会主动思考,他们大多不太愿意经由教师的启发思考,更多的情况是被动的、不情愿地思考(52%)。而在回答问题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沉默及退缩(67%)。这说明数学学困生缺少自信心,害怕回答错误。从教师对数学学困生答错时的态度来看,虽然很少进行批评,但也不采取主动的指导和启发,因为出于时间的考虑,怕浪费时间,采取的只是公布答案或请其他同学回答的形式。实际上,数学学困生在回答错了以后很少能集中精力去听他人的解答,这样的提问方式不能促进数学学困生的积极思考。

4.数学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乏成就感

调查表明,很多数学学困生不喜欢小组学习这种形式,感兴趣的人数才达到7%,可能是因为在小组中,他们处于弱势地位,体验不到应有的快乐和成就感。另外,实际教学中小组学习的机会也很少(63%),是因为很多老师害怕浪费宝贵的时间,也难控制课堂秩序。

5.数学学困生不善于与教师交流沟通

调查发现,数学老师对数学学困生并没有很严重的歧视现象,特别是课后及放学后对他们的关注甚至比优生和一般学生要高得多。但是很多学困生往往不想接受数学老师的这种“好意”,而产生抗拒心理。因为他们对这种重复作业感到厌倦,同时也因为经常到办公室实在“太丢人”。数学学困生往往不善于或者不喜欢与数学老师交流,在他们眼里,去办公室补习只不过是“例行公事”。

6.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具、视听教材、动手学习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频率低

调查表明,数学学困生比较欢迎使用视听教材或实际动手的学习活动(很喜欢占37%、比较喜欢占26%)。但是实际上数学课堂中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情况却不令人满意,经常使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不到1/5(见表4)。但另一方面,使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对数学学困生的帮助作用却不可小觑。

三、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现代教育是以发展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的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但是,受家庭、社会环境、遗传、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数学“学困生”出现。对于数学学困生,我们应该秉承以下几个看法:对数学学习绝对无能的学困生是不存在的。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说过:“在恰当的教学下,每个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或多或少地顺利掌握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是能够获得中小学课程范围内的知识和技能的”;数学学困生也是相对的,克鲁捷茨基在学生数学能力比较研究中描述到,有些学生相对于有较强能力和能力中等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显得困难重重”,是“理解教师讲解有困难(常常需要补课)”和“题目超出他们所掌握的标准形式的范围就不会解”的学生,他们的“数学习惯难以养成,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即使形成了也不稳定,不加练习就容易丧失。”[2]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必须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来看,笔者认为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的关键是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数理――逻辑智能。具体的措施如下:

1.教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数理――逻辑智能发展的氛围

教师要创造一个和谐、温馨、民主的课堂气氛,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作风,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或者用另一种鼓励代替批评。融洽的课堂气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数学学困生找回自信和勇气,能说会做,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应鼓励数学学困生说出思考过程并加以指导

让数学学困生说出具体的思考过程,可以帮助老师更好更快地了解其认知上的症结所在,并能对症下药地予以指导。让数学学困生理顺思路,学会思考。

3.教师应在小组合作学习及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以小组方式在一起学习数学,往往会因为同龄人互教而学得更好。当然前提是教师要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避免出现“发言中心”、“动脑中心”,建构“人人参与,人人出力”的小组学习理念。这样,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数学学困生放弃任务和破坏性活动也会明显减少。当数学学困生也开始能为小组作出贡献时,他们的自卑感也会相应减少,从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另外,要鼓励学困生从“做中学”,从生活中学,这类活动能有效地激发数学学困生不断发现身边的数学,使他们慢慢爱上数学学习。

4.教师应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困生的抽象逻辑能力发展落后,所以他们需要直观的模型和材料去内化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数学学困生形象的教具、模型,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来参与数学学习。

电教、多媒体的声、光、色、动感等,能从多个角度激活学生的多种智能参与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电脑、多媒体为所有不同智能类型的数学学困生提供了学习数学的可能,有助于满足不同智能类型数学学困生的各种需要,符合他们不同的学习特点,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

〖注 释〗

1 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9~140

参考文献

1 何晓娜.多元智能视野下的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 吴志宏等.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刘玉娟.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03(1)

6 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北京:比较教育研究,2000(3)

7 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心得 下一篇:回归文本 彰显语文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