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历史课程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28 02:51:21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历史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阐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培养目标,分析高职历史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探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历史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职历史教学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33-02

21世纪,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促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而高职院校生源自身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特点,也促使着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多元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高职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012年《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明确指出,“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设高水平通选课程,促进文理交融,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多元化人才培养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催生了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承担着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高职历史课自然也在其中。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过程环节。人才培养通常具有适应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和满足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所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能够体现时代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同时,由于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引发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出现正是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结果。

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确定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标准及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分制为切入点,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力求做到“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知识考核等教学体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当前高职历史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普遍对历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只是把历史类课程当作拓展选修类课程,以供学生自由选修。

第二,高职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偏低。高职学生对待专业技能课与人文素养课程包括历史课程在学习态度上区别明显。在他们看来,就读职业院校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因此,他们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人文素养课程包括历史课程明显忽视。

第三,高职院校的历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高职院校的历史教师基本上没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当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不了解,也很难消化吸收。很多教师只能凭借个人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授课,很难跟上现今高职课改的步伐,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必然显得陈旧和老套。因此,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在内的历史课程体系都亟待改革和完善。

第四,考核方法单一。对于学习课程的考核,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采取终结性考核的方式,即实行期末考试闭卷或根据学生完成考查作业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考核内容基本为书本知识和笔记内容,更多地侧重于认知性考核。

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历史课程改革措施

(一)确立完善的高职历史教育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这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支撑。在高职课程中,历史课程属于人文教育类课程。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它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和潜能。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承担人文教育功能的历史课程其教育培养目标也应随之变化,历史课程的教学不应只是传授历史知识,还应包括素质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积淀,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水平,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历史观,帮助他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终极目标就是帮助高职学生认清自我、做好自我,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健康和谐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确定“以生为本”的选课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教育中,只有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针对高职历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不新颖等问题,尤其是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都已对历史有接触和学习的现状,高职阶段的历史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驱动下则应有所变革。

历史浩瀚,丰富多彩,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历史选修课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高职学生专业不一、个性不一、兴趣也不尽相同。因此,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专题的历史选修课,如按史类领域分门别类开设诸如中外艺术史、中外汽车史、广西地方史、中外军事史等选修课以供学生自由选择。这种“以生为本”的选课模式符合大众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还将把历史的人文精神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成为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一元式的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师生的课堂互动极少。因此,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有必要的。改革和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当然,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总设计者,需要根据课程体系的特点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并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的,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电影教学、辩论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交叉运用,对于提升学生的学史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人文素养将有极大的好处。

21世纪,在互联网世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控制者。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利用自身的阅历和经验,对学生给予方法和理念的指导。于是,契合时代步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创新式地打造了“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新型课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开始发生转化,从教材转向网络,从记忆转向探究,从接受转向合作。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这些创新教学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及协调社会关系的能力,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性评价。传统的历史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以选择、填空、简答、理解分析的模式设置考核题型,大部分是考核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考试内容相对单一。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范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能动性缺失,素质培养和人文积淀十分有限。这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的高职历史教育目标相悖。因此,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考核方式也应相应变化。

学生评价目标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多元化评价应为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过程性考核具体表现在上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判。对于评价过程中如能力、情感、道德、价值观等的非智力因素应予以更多关注。即在终结性考核时,突破传统笔试考核的方式,减少记忆性考试内容,把课程知识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考核,构建开放性、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加强考核的实用性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要求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时事新闻进行即兴评价。“奥巴马在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发表书面讲话,声称美日关系已成和解力量的国际典范。对此,日方今日已有明确回应。对此,你有何看法?”“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宣布裁军30万,这样会削弱中国的国防力量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一定历史感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只是评论水平因人而异。这种考核模式改变了“一纸试卷定能力”的弊端,断绝了学生作弊的想法,有助于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对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大有益处。

总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息息相关。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下,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担负着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的人文素养课程尤其是高职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会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史秋衡.对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

[2]彭腾,阚小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4]陆锋锐. 试析高职历史课堂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3(10)

[5]凌宗伟.21世纪的教育需要哪些技能[N].中国教育报,2015-08-13

【作者简介】陆锋锐(1971- ),女,壮族,广西隆安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甘承凯(1974- ),男,江西丰城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

(责编 黎 原)

上一篇:高含量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茶尺蠖田间药... 下一篇:北京晚报和羊城晚报春节报道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