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国内猪肉价格需要适度增加进口供给

时间:2022-09-28 02:25:44

今年以来,国内市场猪肉价格上涨最为令人瞩目。由于国内市场猪肉供应紧张,猪肉价格扶摇直上。商务部的监测数据显示,猪肉价格在一路突破20元后也并未看到“涨停板”的出现,白条猪瘦肉每公斤报价达到21元,继20元后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为此,稳定猪肉价格问题成为当前控制消费价格上涨乃至整个经济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稳定国内猪肉价格也应当借助于国际市场

遵照国务院办公厅的部署,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商务部已提出稳定猪肉价格的诸多措施,包括扑灭生猪疫情,保护母猪生产力、增加市场仔猪供应、促进可替代猪肉消费、增加市场副食品供给总量、重点保障节日期间的市场供应、严禁不合格猪肉进入市场等。据悉,商务部已经派出.15个工作组,了解猪肉等副食品供应数量和价格变化情况,检查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市场应急预案完善情况,确保生猪等副食品市场供应稳定。与此同时,财政部也下发《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由中央财政安排11.5亿元给予母猪保险业务补贴,为投保的养猪户提供直接补贴。具体来看,能繁母猪保险的保险金额定为每头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其中,中央及地方政府负担48元保费,保户只需要自负12元。固然,这些措施对于确保国内市场猪肉供应至关重要,但却不能仅仅限于从确保国内供应上来需求稳定猪肉价格的“涨停板”。

首先,短期内,政府对于生猪生产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是可行的,但长期下去问题会很多,不仅有可能会使政府财政支出负担加重,而且也与世界贸易组织限制农业补贴的努力相背离。

其次,从控制饲料价格入手来控制生猪养殖成本也不现实,因为随着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产品数量增加,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也愈演愈烈,饲料价格的上涨也是大势所趋。即使饲料价格能够降下来,在生猪饲养行业利润稀薄的情况下,农民只有做到首先要考虑将利润恢复至正常水平,才可考虑将超额利润向下游消费者转移。

再次,控制生猪疫情有利于提高猪肉产量,但即使生猪饲养没有发生疫情,随着农民风险意识的提高,防疫成本也会增加,而猪肉价格中所需要包含风险溢价的成份总体上也会水涨船高。

此外,至于有关部门提出促进可替代猪肉消费的想法,我认为方向是对的,但目前牛肉、鸡蛋等其他副食品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上涨,对猪肉的可替代剩余空间正在逐步缩小。况且,不同肉食品之间的替代只能是不完全替代,而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完全替代,即使其他肉食品的价格出现回落,也很难发生大规模的需求转移。

最后,向市场投放储备肉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但储备物资的投放只能是应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由于供求关系的基本形成背景未受到根本性触动,一旦猪肉储备告罄,稳定国内猪肉价格的努力就不可持续下去。因此,解决国内猪肉供应问题还有必要去寻找可持续的供应来源。

既然在国内找到稳定猪肉价格的有效办法难度很大,就应当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到能够稳定国内猪肉价格的“涨停板”。在当今的中国,经济体制已经由封闭转向开放。随着中国逐步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大国,应当考虑通过加大进口来缓解国内猪肉供应,进而起到稳定国内猪肉价格的作用。

从所处的贸易环境来看,中国通过进口来缓解国内猪肉供应紧张的局面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十分可行。

一方面,扩大猪肉进口规模是必要的。事实上,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能够通过进口猪肉来回笼一部分货币不仅有利于稳定国内猪肉价格,而且也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加大,特别是与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地区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相应增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猪肉出口量532万吨,欧盟、美国和加拿大在其中居前三位,出口量分别为141万吨、135万吨和108万吨。从某种程度上讲,扩大猪肉进口实际上也是扩大从这些贸易逆差大国进口。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择机扩大猪肉进口规模来推动“减顺差”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扩大猪肉进口规模也是可行的。回想起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内粮食供应紧张。当时,陈云同志提议,挤出一部分外汇进口粮食。在亲自督促下,不到两个月,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第一船粮食就到了天津港。1961年3月,中央决定增加粮食进口。1961年至1965年,每年进口粮食500万吨左右。受到外汇条件的约束,当时进口粮食的数量不可能很多,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国内粮食调度的回旋空间。在上世纪60年代初各方面都很困难的时期,中国尚且能够通过进口在国内强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供应保障能力。现在,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也在加快,中国在商品进口方面的贸易障碍也在减少,再加上充裕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强化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贸易规模所受到的约束也逐渐弱化。

二、发展进口猪肉贸易的效益预期

通过进口来缓解国内猪肉供应紧张的想法应当是可取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猪肉进口贸易能否发展起来最终要取决于贸易本身能否产生效益。由于品种规格上存在差异,直接对比国内外猪肉价格需要进行复杂的换算。相比之下,国内外市场所交易的生猪品种均不含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差异,也就意味着国内外市场有比较强的可比性。通过对比国内外生猪价格不难看出,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共计一年时间内,尽管国内市场生猪价格暴涨,但国际市场生猪价格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跌。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瘦肉型猪价格换算成人民币下跌幅度更大。

从在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瘦肉型猪来看,从去年7月3日到今年7月2日的一年时间内,当月交割的期货价格从每磅72.875美分下跌到每磅70.25美分,按照公制计算则从每公斤0.331美元下跌到每公斤0.317美元,跌幅为3.6%。如果按照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当日结算中间价换算,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市的瘦肉型猪的当月交割期货价格从每公斤2.642元人民币下跌至每公斤2.418元人民币,一年时间内下跌8.5%。同一时间内,以采自江苏南通市的数据为例,生猪价格则从每公斤4.8元上升到每公斤13.4元,升幅高达179.2%。一跌一涨之下可以见得,中美两国的生猪价格相对差距拉大187.7%。去年7月3日,中国的生猪价格是美国的1.817倍,扣除屠宰、保存、运输、保险等再加工与交易成本,换算成猪肉价格后中美两国之间的价格差异不会很大,因此生成的商机也不会很多。然而,从今年7月2日来看,中国的生猪价格是美国的5.543倍,即使剔除了再加工与交易成本上的差异,换算成猪肉价格后中美两国之间的价格差异依然会很大,商机自然也会增加很多。目前,国内企业虽然对这些商机有所利用,但远远不够。

从消费偏好上看,各国对猪肉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而消费差异程度也必然要体现在猪肉与其他肉类商品的比价关系上。

相比牛肉来说,猪肉是中国民众的最主要肉类副食品。农业部网站的猪肉价格信息显示,2005年3月29日,北京新发地市场上每公斤猪肉和牛肉价格分别为10.4元和15.4元,牛肉价格大约是猪肉价格的1.48倍,而2007年7月18日,北京新发地市场上每公斤猪肉达到19.8元,与牛肉价格几乎相当。根据2007年8月1日在安徽省蚌埠市国强路农贸市场的调查,统牛肉价格为每公斤18元,而统猪肉前腿和统猪肉后腿价格则分别高达每公斤22元和24元,猪肉价格已经开始超过牛肉价格,牛肉价格大约仅为猪肉价格的0.75至0.82。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将猪肉作为最主要的肉类食品。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牛肉和羊肉被称之为红肉,猪肉和鸡肉被称之为白肉。人均牛肉消费量与人均猪肉消费量之比一般要高于我国,因而牛猪肉比价要远远大于中国。例如,韩国无骨牛肉价格是无骨猪肉价格的4倍,英国市场上的牛脊肉和羊脊肉分别是猪脊肉的3.5倍和1.8倍。

与中国的以农户分散养猪为主不同,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养猪过程的产业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较高,生猪养殖的附加值比例也比较大,饲料在养猪成本中所占比例相对要小。除了中国之外,美国、欧盟、加拿大也是主要猪肉产地,而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是近期中国可望而不可及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饲料价格上涨一些,对整个养猪成本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有限。不难看出,一旦中国进口猪肉规模扩大,这些国家依然有能力实现生猪生产的低成本扩张。

事实上,在中国国内猪肉价格迅速上涨的同时,国际市场上的猪肉价格总水平不仅没有上涨,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下跌。

近期,国际市场上不同交易品种的猪肉价格涨跌互见,但总的来看下跌的情况要多于上涨的情况。从伦敦史密斯菲尔德中央市场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采集的价格数据表明,在所有与猪肉有关的16个猪肉品种中,有10个交易品种的价格比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上涨,而有6个交易品种的价格比上年同期有所下跌。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5个月后交割和7个月后交割的冷冻猪腩和瘦肉猪期货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与对美元贬值的预期有关。

三、中国进口猪肉贸易的发展特征分析

今年上半年国内进口猪肉的数量增长也的确在逐月加快。据海关统计,1月份鲜、冻、冷猪肉进口数量指数比上年同期仅提高5.9%,而到了6月份,鲜、冻、冷猪肉进口数量指数的同比上升幅度高达196.1%。在进口数量逐月增加的同时,进口价格基本平稳,只有到5月份和6月份,进口价格的上升才比较显著一些。

事实上,国内一些企业已经从国内外猪肉价格迥然不同的走势之中发现了贸易机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对于商机的“先知先觉”最为明显。因而,这些地区猪肉进口增长要快于全国水平。据悉,今年上半年广东明显增加了从国外进口猪肉的数量。据统计,1―5月广东口岸进口猪肉8135吨,价值721.8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8倍和3.5倍。其中,广东口岸自欧盟地区进口猪肉增长6.9倍,占进口总量的60.1%。另外,自加拿大和美国进口猪肉数量也成倍增长。相比之下,广东的猪肉进口平均价格虽然上涨20.4%,但远远低于国内市场1倍左右的上涨幅度。

不足为奇,一旦中国进口猪肉规模明显增大,前段时间在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过程中出现的“买什么东西什么就涨价”的现象很有可能再现。然而,从整个国际市场供求形势来看,中国多进口一些猪肉对国际市场猪肉价格会产生的拉动作用也不会太大。

一方面,目前猪肉进口量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年猪肉进口量在110万吨,俄罗斯和美国的进口数量也比较大,而现阶段中国尚未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进口国。至少在近期,中国还不会改变国际市场上的猪肉供求格局。

另一方面,由于消费偏好上的差异短期内难以出现本质性的变化,国际市场上的猪肉价格确实存在上升空间,但上升空间也不会太大。因为国际市场上确实有一部分对猪肉需求要被其他具有不完全替代特征的肉类产品所挤占,也就是说,国内猪肉需求的刚性特征明显,而在在国外对猪肉的需求弹性却比较大。

四、进口猪肉贸易的发展对策

应当看到,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猪肉产地,产量要占整个世界的一半左右,从根本上解决猪肉供应问题毫无疑问要立足于在国内挖掘自身的资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猪肉产量10323万吨,中国、欧盟、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的产量要占全世界的八成左右。相比之下,中国、欧盟和美国的猪肉产量列前三位,分别为5226万吨、2140万吨和955万吨。现在,中国的生猪饲养业出现暂时的问题,完全可以考虑通过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的供应缺口。然而,如果整个生猪饲养业出现衰落,利用国际市场也无法满足国内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通过进口来稳定国内猪肉价格的理解,与其定位于被动的“依靠”,不如定位于主动的“利用”更为恰当。然而,如何利用好国际市场来对国内市场猪肉价格进行外在调控,需要考虑的因素肯定要多于仅仅在国内市场所进行的内在调空。

的确,现阶段扩大猪肉进口贸易的前提是国内外市场有足够价差的存在。国内市场猪肉价格的此轮上涨在剔除了某种程度的恢复因素后,还进一步的下压国内猪肉价格的余地。然而,只存在价差是不够的。事实上,通过扩大进口规模,最根本是要将国内市场价格控制到适当位置。实际上,控制国内市场猪肉价格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并不应当简单理解为只是将价格压下来。正如总理在考察北京市农产品市场时所要求的那样,市场交易要有公开、公正、透明的秩序。价格要兼顾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三者利益,按市场规律形成,但绝不允许哄抬物价。

至于现阶段要将国内猪肉价格控制在说明水平上,很难给定一个具体的点目标,但至少能够找到一个国内为各方面所接受的区域目标。具体来看,近期通过进口来调控国内猪肉价格的区域目标实际上就是两个“跌停板”和两个“涨停板”。

其一,通过进口贸易控制国内猪肉价格应当有一个下限,不能将价格过度压制到两个“跌停板”之下。

第一个“跌停板”:压低猪肉价格应当以国际市场价格为“跌停板”,也就是随着我国进口量逐步增加,要对进口规模的扩张有一个上限约束,使进口猪肉的边际成本不会高于国际市场同类猪肉价格边际值。

第二个“跌停板”:从国内消费者来看,虽然希望大幅度降低猪肉价格,但猪肉价格却很难恢复到去年的低水平上去。况且,通过进口来压制国内市场猪肉价格也是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

其二,通过进口贸易控制国内猪肉价格应当有一个上限,不能放任国内猪肉价格突破两个“涨停板”。

第一个“涨停板”:固然,国内农民自然希望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越大越好,然而,如果不通过进口对国内高启的猪肉价格加以调控,很可能误导农民,使农民盲目多养猪,造成未来国内猪肉价格产生新一轮的“跳水”隐患。届时,农民受到的损失最大。

第二个“涨停板”: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由于需求刚性特征明显,国内市场的猪肉价格很容易失控。因而,通过进口猪肉来平抑国内猪肉价格也是当务之急。否则,猪肉价格的上涨就会传导至更多商品和服务价格上,使得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更加严峻。

总之,现阶段国内市场猪肉价格的稳定仅仅依靠内生动力是不够的,而且需要从外生动力出发,通过增加进口来平抑国内市场猪肉价格,亦即借助国际市场的“涨停板”来稳定国内市场猪肉价格。

上一篇:服务贸易领域的紧急保障措施 下一篇:保付人与信用担保人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