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对比观察

时间:2022-09-28 12:00:48

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对比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行手术麻醉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分别实施靶控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方式, 观察两组麻醉效果、患者麻醉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 患者恢复时间更快,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靶控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136

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手术时的麻醉技术也不断提高, 目前靶控静脉麻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这种麻醉方法以药效动力学为理论依据, 通过电脑模拟药物在患者机体内的分解过程[1], 从而选择最佳用药方案, 有效控制麻醉深度, 并且能够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用药。静吸复合麻醉作为传统静脉麻醉方法, 也可以使患者维持麻醉状态。本文分析了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行麻醉手术的患者120例, 男57例, 女63例, 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34.5岁;其中7例行脊柱手术, 26例行神经手术, 32例行肺叶切除手术, 43例行乳腺肿块切除手术, 12行其他手术;排除标准: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有精神病史患者或有神经系统疾病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麻醉不耐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方法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给予靶控静脉麻醉方法, 物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 通过电脑程序对输注量进行控制。患者进入手术室, 建立静脉通路, 利用面罩供氧, 3 min后实施诱导。术前, 行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 向电脑输入患者相关指标, 根据一定参数用药;将芬太尼的靶浓度设定为2 μg/L, 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时拔管。对照组给予静吸复合麻醉方法, 术前静脉推注3 mg/kg异丙酚, 2 μg/kg芬太尼, 实施诱导及插管;术中吸入66%浓度N2O、2%浓度异氟烷以维持麻醉效果。手术结束时物停用。

1. 3 观察指标 利用多功能监测仪测定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动脉血氧饱和度;利用计算机麻醉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各项麻醉指标, 观察两组麻醉恢复情况, 包括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间;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1. 4 麻醉效果判定[2] 显效:患者在术后15 min内清醒, 无明显疼痛感, 无不良反应;有效:术后25 min内清醒, 有一定程度疼痛, 可忍受, 有轻度恶心反应;无效:患者术后35 min内清醒, 有剧烈疼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中显效49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中显效35例, 有效12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8.33%;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麻醉恢复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恢复定向力时间、离开PACU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中出现9例轻度恶心、1例呕吐 、1例头晕,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3%, 对照组中出现12例恶心、6例呕吐、4例头晕、2例寒战、1例头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67%,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患者行麻醉的主要方法包括靶控输注和静吸复合两种。静吸复合麻醉是传统的麻醉方法, 这种方法合用吸入物和静脉物, 能够产生并维持患者全身麻醉, 不会刺激呼吸道, 在诱导麻醉中应用较多, 但患者需要较长时间进入麻醉状态, 且恢复清醒时间慢, 镇痛效果并不显著, 部分患者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靶控输注(TCI)是静脉麻醉方法的改进[3], 其基础是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这种麻醉方式能够根据不同患者需要对目标药物血浆及效应室浓度进行调节[4], 控制麻醉深度, 诱导过程更加稳定, 能够快速平稳地发挥麻醉效果, 有效提高了静脉麻醉调控的简便性和精确度。

异丙酚是一种超短效全身物, 起效快, 患者可迅速平稳苏醒[5], 持续时间短, 不良反应少, 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广泛;芬太尼的分子结构与吗啡类似, 但效果却是吗啡的50~100倍, 除了具有镇痛作用之外, 还可抑制呼吸、降低心率、减少平滑肌的蠕动, 是一种有效的麻醉辅助用药, 适用于各种外科、妇科、疼痛手术术中及术后;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物, 具有解除血管及平滑肌痉挛、改善微血管循环的作用, 在临床上可用于麻醉前给药, 以减少麻醉中支气管黏液分泌, 消除麻醉镇痛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 预防术后肺炎;异氟烷适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及维持, 诱导及苏醒迅速, 但有轻微刺激性, 且麻醉深度变化较快, 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态、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无太大差异, 但观察组患者恢复定向力时间和离开PACU时间更快, 说明靶控静脉麻醉易于对麻醉深度进行控制, 有利于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时间;而且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靶控静脉麻醉能够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苏醒质量, 因此, 可将靶控静脉麻醉作为临床首选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 耿志宇, 宋琳琳, 许幸, 等.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5(1):14-17.

[2] 肖建英.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17):3939.

[3] 熊云川, 钟涛, 廖礼萍, 等.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17):2047-2049.

[4] 李蕾.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比较.吉林医学, 2012, 33(36):7902.

[5] 万朝权, 王寿平, 孙强, 等.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和地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苏醒特征的比较.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2(20):71-72.

[收稿日期:2014-12-31]

上一篇:中本贯通的合理性 下一篇:将软件评测师职业能力要求融入软件测试专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