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建设的要求与对策透析

时间:2022-09-27 11:29:19

气象建设的要求与对策透析

气象作为一种科技生产力,与穿衣饮食、旅游出行、文化娱乐、医疗健康、商业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分密切,气象科技应用社会化和气象服务专业化非常迫切。加强农业“两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抓好“菜篮子”工程、发展设施高效农业等对气象服务针对性、精细化、专业化提出了新要求。航空飞行调度、高速公路管理、水运河道调度、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和运行安全,以及应对道路和河道沿线大雾、雪、积冰、暴雨、大风等灾害,需要建立专业化的交通气象保障体系。旅游接待科学计划、游客安全管理与服务、旅游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和组织举办会展活动都需要针对性和精细化的气象服务。此外,杭州人均期望寿命已超过80岁,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各类现代化通讯和信息工具十分普及,也对医疗保健、商业贸易和基于现代通讯技术的气象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杭州市气象气象现代化工作基础

气象科技、人才、投入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高性能计算机浮点运算能力2.4万亿次,可用于并行计算的高速存储20T;建成新型气象通信千兆骨干网络、应急存储备份系统、气象信息处理与共享系统和移动应急风廓线雷达和卫星通信系统;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国家、地方气象编制和社会聘用人员组成的多元化气象工作者队伍初步形成,全市已有地方气象事业编制27人,201个乡镇(街道)全部有气象协理员,3024个村(社区)已全部落实气象信息员。市、区(县、市)两级气象事业全部纳入同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地方财政综合预算并逐年增长,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保障有力。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气象监测预警能力不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气象监测能力较弱;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及时性、精细化、数字化水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气象科技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二是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不高。气象灾害预警尚未实现全覆盖;气象应急响应能力不够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及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和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不高;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和气象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水平不高;三是气象社会管理工作有待加强。气象法规定的职责尚未全部落实;气象工作人力配备明显不足。

杭州气象现代化试点的推进策略

合理配置市、区(县、市)两级气象资源,统筹考虑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明晰业务布局、完善业务流程,明确职责分工,推进全市气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坚持人才强业,创新用人机制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骨干、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气象人才队伍。创新气象管理体制机制,着力加强多渠道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和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地方气象事业。

杭州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为更好地服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民生及可持续发展,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和生产单位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新需求,必须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建设功能先进的气象监测预报业务体系重点抓“三化”建设:一是建设精准化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实施天气预报预警网格化工程,加强气象影响预报和灾害预报,提升气象预报预警精准化及影响预报服务水平;二是建设自动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施杭州临安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工程和气象观测自动化工程,建设完善包括国家气象站、区域气象站和各类专业气象观测站在内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提升气象综合监测能力;三是建设标准化的气象装备保障系统。扩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升级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建立智能化的气象装备维护体系,强化对气象观测资料的评估和共享,提高气象装备保障与信息化水平。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着力抓“四个全覆盖”:一是推进气象灾害预警全覆盖。实施气象信息“云传播”工程,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提高数字电视、手机用户和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二是推进公众气象服务全覆盖。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并结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基层服务管理制度,推进气象信息直达网络建设,实现社区、重要公共场所以及灾害易发区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气象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全覆盖;三是推进气象科普全覆盖。以气象台(站)为依托建立完善主城区和萧山、余杭区及五县(市)气象科普设施,大力开展各类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全面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四是推进基层气象工作组织全覆盖。发挥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部门联络员、乡镇(街道)协理员)、村(社区)信息员和重点单位安全员队伍建设,提升气象工作队伍整体水平。建设趋利避害的气象科技社会应用体系突出抓“四大领域”:一是提高农业气象科技水平。实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立现代农业气象示范推广基地,研究现代农业气象指标,开展特色农产品品质小气候认证,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二是提高城市气象科技水平。实施城市发展气象保障工程,合理规划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应对高影响天气的综合能力;加强对浑浊岛、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等城市效应的监测研究,有效应对各类城市化问题;三是提高专业气象科技水平。加强各专业领域气象监测,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电网、商贸、环境、医疗等领域的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开发针对性气象指数预报产品,提高各行各业对气象科技的应用水平;四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水平。加强温室气体监测,建设杭州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动态监测评估系统,组织实施城乡规划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重大项目、重点单位、敏感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风能、太阳能监测与评估。建设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强化抓“三大保障”:一是强化气象科技创新。成立开放式气象研究机构,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的气象科技成果,加强气象应用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气象科技的应用效益,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贡献率;二是强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灵活的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聘用机制,培养气象拔尖创新人才和气象技术骨干队伍,健全市、区(县、市)两级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完善多渠道用人机制,落实气象人力资源保障;三是强化气象依法行政。制定完善气象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健全气象相关领域的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气象法规文件和标准规范的可操作性,加大气象法制宣传力度,强化可执行力。

作者:苗长明 单位:杭州市气象局

上一篇:地区气象信息业务发展刍议 下一篇:论当今航空气象信息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