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被送达人在公告送达案件中的民事诉讼权利

时间:2022-09-27 11:00:44

如何保障被送达人在公告送达案件中的民事诉讼权利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在民商事审判活动中适用公告程序送达法律文书的案件成逐年上升的趋势。作者认为虽然公告送达虽然可以在制度上进行完善,但是由于公告送达作为一种补救性的送达方式,所产生只具备推定送达的效力和立法和司法解释对公告送达的规定较笼统,所以公告送达必须慎用。

【关键词】公告送达;民事权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近年来我国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在民商事审判中适用公告程序送达法律文书的案件成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事人下落不明的离婚案件、因歇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引发债务公告案件、恶意逃债或故意躲避,引发的债务、赔偿案件、当事人应诉少,案件缺席审理的不断增多。当然,笔者认为社会缺失诚信也是造成公告送达增加的主要根源之一。在送达中,受送达人千方百计故意躲避送达,有的为恶意逃避法律,故意提供虚假地址或故意拒绝各种方式的送达,导致公告送达数量增长较快。汤维键在《民事诉讼法原理与案例教程》一书中解释说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将诉讼文书或者法律文书送交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行为。它是程序法中对人民法院诉讼行为的一项重要规定, 涉及到每一个案件。我国立法上规定了六种送达方式,即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江平教授解释说公告送达是在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或用其他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人民法院用公开告示的方式送诉讼文书。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诉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8条、第89条对公告送达进行了规范,公告送达有如下特点:(1)公告送达是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所适用的一种送达方式;(2)公告的法定期限是60日,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3)公告的方式,可以是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4)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5)公告的内容,公告送达状或者上诉状副本的,应当说明或者上诉要点、受送达人答辩期限以及逾期不答辩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传票,应当说明出庭地点、时间以及逾期不出庭的后果;公告送达判决书、裁定书的,应当说明裁判的主要内容,属于一审判决的,还应当说明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人民法院。由于公告送达作为一种补救性的送达方式,所产生是推定送达的效力和立法和司法解释对公告送达的规定较笼统,从而导致在实践中的不规范,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大大的损害了被送达人合法的诉讼权利。笔者将通过本文对公告送达目前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根据笔者在实务中的调查和对一些学者的研究总结,迄今为止公告送达所暴露出的主要有以下缺陷:

(1)现行法律对公告送达的条件规定得很宽泛,法院审查不严格,公告送达易被滥用。因为《民事诉讼法》对公告送达的适用上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在实务中,一些法院对当事人提出要求采用公告送达的案件在审查上流于形式往往在采用一种送达方式无效后,在未采用其他送达方式的情况下直接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

(2)公告方式不科学,公告送达多流于形式。在公告方式上,司法解释规定公告送达既可在法院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又可在报纸上刊登公告。这种规定,使法院工作人员可以按方便原则选择公告方式,随意性大。

(3)公告送达在程序和内容上有明显的瑕疵。首先,公告送达对象只写明姓名或名称,不利于受送达人身份的特定化,受送达人不明确,送达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公告的诉讼文书的内容过于简单,如公告送达状副本不列明状要点,公告判决不写明判决主要内容,公告送达的原因和经过没有明确记载,没有交代对判决的上诉权、上诉期限等。最后,适用公告送达缺少必要的证据材料,法定程序不完备。公告送达必须有证据证实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案件在适用公告送达时既没有反映采用其他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材料,也没有证实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相关证据,更没有反映适用公告送达是否必要和合法的相关材料,所有这些都已成为适用公告送达案件程上的明显不足。

四是公告期限过长,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民事诉讼法》规定公告送达,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 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这就意味着漫长的公告期限又使得诉讼整体时间延长,不仅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而且还降低了司法审判的效率。

针对公告送达在我国的适用现况,笔者在法律工作实践和综合学界所有建议的基础之上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公告送达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适用公告程序应建立必要的合议制度和审批制度。公告程序是一项很重要的诉讼活动, 适用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 一般情况下也要求组成合议庭审理。因此, 决定适用公告程序应当慎重、严格, 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应建立一定的审批制度予以把关, 按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由合议庭决定, 不应由独任审判员或案件的主审人个人随意决定, 以防止错误适用的危害后果之发生。具体为:当直接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委托送达、转交送达均不能达到送达效果的,才适应公告送达。对一般民、商案件,受送达人是否下落不明,除用直接送达等送达方式不能送达外,还需办案人员赴受送达人所在单位、基层组织或找其近亲属了解、核实情况,不能仅凭一方当事人的口述即认定下落不明而进行公告送达。

其次,公告媒体的选择应当由专业化走向大众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其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在工作中可借助的媒体手段是多种多样的。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5条指出:“其他适当方式包括传真、电子邮件(包括受送达人的专门网址)等送达试。通过以上方式送达的,应确认受送达人确已收悉”。

再次,完善和健全公告的内容。由于送达公告是按字数计费的,为了节省费用许多法院在刊登送达公告时惜字如金,使得许多公告并不能清楚全面地传播相关的必要的诉讼信息。在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所作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一种责任机制来解决公告内容不全的问题。比如,可以规定没有载明《意见》第89条所要求载明内容的公告视为无效公告,受送达人不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另外,在确定受送达人的身份时,应当改变只注明受送达人姓名的传统做法,将受送达人的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也附带注明,以防止受送达人不确定的情况发生。

最后,要缩短公告时间,增加公告次数。两个月公告期限过长,可以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规定,将公告期限缩短为一个月。同时,至少进行两至三次公告。这样不仅能节约司法资源,而且还提高了司法审判的效率。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 市场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以公告方式送达诉讼文书将会成为必然的趋势。由于公告送达并不实际将诉讼文书交付当事人, 只是法律推定与直接送达同等效力, 送达后将直接导致当事人因未到庭而不服裁判、拒绝履行义务, 造成执行困难甚至上访, 间接制造社会不和谐因素、引发社会不稳定。所以公告送达必须慎用,在各级人民法院适用公告送达程序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审查适用。

【参考文献】

[1]汤维键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与案例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62~265.

[2]江平.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木里县马家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下一篇: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