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探讨

时间:2022-07-04 03:46:40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探讨

【摘 要】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提出了防治纹枯病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称/花脚病0,是世界性水稻病害之一,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和发生。该病是由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的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其病原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病毒可经卵传递。获毒灰飞虱在第6年的第40代仍有较高的传毒能力。带毒的灰飞虱在水稻上取食数分钟即能染病,经过13~17d的潜伏期后显症。该病一旦侵深,便难以防治,具有毁灭性,被称为水稻上的癌症。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发病较多也较严重,得病田块一般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30%或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1.发病症状

该病在水稻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鞘,叶片次之。受害水稻先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灰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斑,后逐渐扩大,长达数厘米。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云纹状大斑,似开水烫伤状,可导致叶鞘干枯,上部叶片也随之发黄枯死;病斑向病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拔节期病情发展较快,严重时可达剑叶、稻穗和谷粒。湿度较小时,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湿度较高时,会长出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匍匐于病斑表面或攀援于邻近稻株之间,菌丝体集结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菌核。有时病斑上还可见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2.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形式在土壤里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漂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并气生出菌丝侵染临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发病原因:除品种易感病外,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夏、秋气温偏高,连续阴雨,栽插密度过大,稻田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长期深灌、连年重茬种植有利病害发生。株型密集、矮秆阔叶、分蘖株多的水稻品种较易感病。粳稻品种一般较感病,籼稻杂交稻比较耐病。

3.防治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没有特效的防治药剂,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措施是灭虫断毒。由于传毒灰飞虱和该病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单一措施往往难达目的,必须进行综合治理。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应采取“预防为主,切断毒源,治虫防病,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综合采用农业、物理、化学防治方法,采取“品种抗病、栽培避病、治虫防病0的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灰飞虱虫源基数,有效地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危害。化学防治应采取/治杂草保粮田,治麦田保稻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技术策略,严格控制灰飞虱传毒和条纹叶枯病的流行。

3.1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2)实行秋翻、深翻,深埋菌核,减少菌源。

(3)打捞菌核,减少菌源。春耕灌水后,多数菌核浮于水面,及时打捞菌核,可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4)合理密植,改善水稻群体格局。增加稻田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程度。

(5)科学管水。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严格水位管理,贯彻/前浅、中晒、后润湿0的用水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胎,湿润保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

(6)控制氮肥施用量。应配方施肥,巧施追肥,贯彻“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灵活追肥”的原则。同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使禾苗前期攻得起,中期控得住,禾根深扎,叶直杆壮,后期不贪青。

3.2化学防治

强调“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水稻进行适时施药保护。在水稻分蘖期加强调查,根据发病早迟,确定防治时期,根据发病轻重,确定防治对象田。即分蘖至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期至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秧田期。选择持效性和速效性农药品种混用,防治灰飞虱成虫。可用50%超标WP 90~120g/hm2加30%艾谷ME1200~1500ml/hm2,或用10%蚜虱净WP450~600g/hm2加25%鼎佳EC1200~1500ml/hm2,或用5%锐劲特SC450ml/hm2和80%敌敌畏EC3000~3750ml/hm2,对水450kg/hm2均匀喷雾。

大田期。当田间初见病株时,用50%超铜SP900g/hm2或20%病毒1号WP 1500g/hm2或2%菌克毒克AS450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防病,7d后再补治1次;病株要及时拔除,以防毒源再传播。

上一篇:如何保障被送达人在公告送达案件中的民事诉讼... 下一篇:试论强化营运资金管理在提高企业效益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