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导向的《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开发探索

时间:2022-09-27 10:52:36

工作过程导向的《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开发探索

【摘要】《报关理论与实务》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核心课,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用性,在报关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处于主干核心地位。通过对威海大量外贸行业企业的调研,并召开专家论证会,分析了课程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教学效果明显。

【关键词】报关,工作过程,课程开发

一、《报关理论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轻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

当前的教学改革一再强调实践性,使得部分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几乎不怎么讲授知识点,他们坚持课堂教学改革以练为主,轻视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度强化要求。

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化.为电子报关、电脑操作等技能奠定理论基础。轻视理论教学的后果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开阔的视野,无法融会贯通相关的理论知识,造成眼低手低的结果。

(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高职《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需要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因此,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现行教学的实践往往是在校内实训室通过报关流程软件进行的,虽然已经是仿真教学,但是与现实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为了更好的按照报关企业岗位工作过程要求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就需要 更多的行业企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1、学岗对接----基于职业标准、岗位标准对接确立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组教师在大量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在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的指导下,分析了报关员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任务,掌握了报关员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并认真研讨了《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按照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岗位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直接针对报关行业岗位中报关客服岗位、报关辅助员岗位、报关员及业务经理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即教学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高端技能型报关人才。

2、校企合作----联系行业企业, 基于报关工作流程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基于海关监管货物分类的不同,兼顾报关业务的工作过程以及考取报关员资格证书的需要,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依据,打破传统的按章节设计教学内容的程序化教学方式,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基本规律将课程内容分为一般进出口、保税加工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暂准进出境货物的报关四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又按照工作流程分为海关注册、商品归类、申领监管证件、(备案)、申报、查验、征税、放行、(核销)等任务(其中申报、查验、征税、放行四环节属于进出境阶段)。

整个课程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线,岗位技能和知识是按职位层次逐渐提升的。

《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有60学时的实践课时,主要是通过实训加强报关单证的填制、商品归类和报关流程方案设计及现场实施,从而使学生的报关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3、课程考评-----基于过程性、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依据实践技能的掌握安排考试考核内容——在教学进程上,知识讲授占1/3学时,任务实施和评价占2/3学时,突出实践教学。在考核方法上从教师、学生、企业三方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学生虽然在校内实训室内完成这些实训,但任务却与企业实际报关岗位人员一样,考核标准也采用企业考核员工的标准。

三、课程开发实施的效果

1、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使得课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高。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2006-2010级学生都参加了全国报关员资格、报检员资格、跟单员资格考试,报关员资格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跟单员考试的通过率达90%以上,得到了社会普遍的好评。

2、技能大赛获奖率高,检验了专业教学效果。2007年以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学生多次参加全国商务英语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报关技能比赛等,并先后有多人次在大赛中获奖。

近5年参加技能大赛获奖情况

3、就业率不断攀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校企合作单位对毕业生表现满意。近五年来,随着我们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经过在校期间较为扎实全面的报关与国际货运理论学习和务实的实践技能训练,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顶岗,表现出色。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率逐步提高,平均达到95%以上,对口就业率均达到80%以上,平均起薪在1500~2500左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率达到90%以上。企业及客户的满意度很高,实习效果显著。企业对学生评价较高,认为学生基本上能够胜任企业提供的基础岗位,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兴武. 报关实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孙红. 报关实务. 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 2005

[3]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 中国海关报关实用手册. 2007

上一篇:导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 下一篇: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