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9-27 06:39:19

小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91-01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分析考虑问题,不为定势左右,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及时地改变原定的计划、方案、方法,以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的一种智力品质。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目标。我们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本文就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诱导多向思考,克服思维程式化

知识和经验常被人们按着一定的、个人熟习的“现成途径”反复认识,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入之见,使思维倾向于某种具体的方法和方式,促使人们在解题过程中总想遵循业已掌握的规则系统,这是许多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解题中他们往往采用当初最先接触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表现为“程式化”或“模式化”,缺少应变能力。

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后,出示7#3)#-2浚┣肷扑悖馐侨鲆蚴耍蠖嗍及匆蜒У脑怂闼承蚶醇扑悖绻感墓鄄欤突岱⑾0-2康募扑憬峁,从而很快得到结果是0,出乎同学们的意料。

教师运用这种多变的练习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狭隘的解题思路,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层面思考,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能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加强活化训练,防止思维僵化

数学思维功能僵化现象在学生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与学生平时所受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统一性”,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题,不许越雷池一步;要求学生解答大量重复性练习题,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套用模式解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实践表明,进行逆向、多向、变换、动态、整合等活化训练,可以提高思维活化度;采用补、改、观、比、讲、变、编等综合活化手段,可以活化思维品质,防止思维僵化。思维的活化训练应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式地进行。

三、引导发散思考,克服思维定势

求异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辨异思维,倡导求异思维,就是要突破消极定势的束缚,不断变换角度,避免定势干扰。数学教学中出现思维定势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多次进行同一类型习题的练习,这就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思维呆板。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解决。

例如,在认识分数几分之一的教学中,可以请同学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不同的二分之一,这题有好几种折法。通过折不同的二分之一,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识,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具有灵活性。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融化已学的知识,逐步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有利于逐步加长思维链的长度,即通常所说的往前多想几步;也有利于让学生在获得信息之后,产生丰富的联想,甚至于奇思妙想。长期坚持,一定能提高灵活性的思维品质。

四、有效地“整理”数学思维脉络

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所在。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上一篇:演绎数学故事激活学习动力 下一篇: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