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设计的温度

时间:2022-09-27 06:13:54

体验设计的温度

卢志荣(ChiWingLo)

1954年生于香港,1986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88年以最佳论文奖在哈佛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他曾在Syracuse大学(纽约)教授建筑设计,1991年获得奖学金,并成为斯图加特Akademie Schloss Solitude的成员。他曾获得很多奖项,包括1985年的Schinchenchiku奖1989年的名古屋公用工业设计奖1991年的Fukui Glasses设计奖以及1995年的优质设计奖。他的作品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英格兰,意大利,希腊以及前苏联均有展示,介绍他的文章在各种国际性建筑出版物上均可看到。1989年,他与PanagiotaDavladi在雅典开办了工作室。他们的协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项目新雅典卫城博物馆(在国际建筑大赛上曾被特别提及)克里特岛战争纪念碑(1990)1991年为希腊Payillion提供的创意在威尼斯Biennale展出1992年的Aiphabett of a SilertLanguage(无声语言字母表)柏林新德国议会(1992)哥本哈根礼堂/1993)1996年的雅典图书馆{在米兰Tnennale(展出)。他自1995年起专为Giorgeth设计家具。

space: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进入设计行业的?

我从事设计,完全是出于个1人对设计的浓厚兴趣。我也希望设计能够充当一门人文学科的角色。这也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承担起对一些遗留事物的研究并对它们加以改善和推进。虽然看起来我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珠,但我视设计为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惟有认真,耐心地参与其中,才能从缓慢的设计革新进程中发现它具有的真意与前行。

Space:可以介绍您所坚持的设计理念并且介绍你们事务所的基本情况吗?

对于我所设计的建筑,室内或产品,我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种恰切的解决方案,从而赋予它们生命,而不是留下什么线索让他人继续寻觅或需要后续支持来得以完善。它们的形式和功能不会因时间流逝而变得不再和谐,它们的传递也应是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和对自然材料的尊重,即使岁月变迁,美与活力却会永远保存。

不过,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我发现,这一梦想越来越难以实现。我和妻子从我们20多年前创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就身体力行为自己设下的一些准则,也许这才是不断获得自我满意的途径,在有限生命里创作一些真正好的东西,而不是通过那些平庸的作品来粉饰自我。

space:从您个人角度来看。您衡量设计的价值标准是什么,您是如何给设计这个词下定义的?

好的设计总是安静地等待那双慧眼,而不好的设计则会叫嚣着来获取他人的注意。

Space:所有的设计师都试图和时尚保持距离,请问你如何看待设计与时尚的关系?

潮流和时尚出现得太频繁了,伴随着幻想和不满,可人们对时尚更无法抗拒。但是,一时的流行生命往往短暂,一旦有替代出现,它们面临的就只有‘死亡’。设计的准则和那些不断生产出可替代物的过程不同,设计是个积累的过程,是在长时间积累之后的发现。

space:当代艺术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可否谈谈在您的设计之中,是如何注重和艺术的结合?

我只能说,有一些所谓的现代艺术我必须敬而远之,它们是诌媚自我标榜、恐怖,伪装,绝望,死亡发泄和胁迫。

space:很多纠、籍设计师到中国做设计,都会在设计中融入一定的中国文化。您是如何在设计中考虑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

这也是我作为一个东方建筑师和设计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为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得血脉上的连贯,我们需要持有批判的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太丰富了,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髓。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天分,更需要耐心的搜索和长期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一个人必须超越那些表面的东西,发掘出其中最真实的有价值的内容。设计些看起来中式的东西其实很简单,但是有多少是可以长久不衰的呢?

space:谈谈自己近来新的兴趣点以及设计、研究方向?目前,在设计工作中遇到的瓶颈,挑战或者困惑是什么?

回顾以往,我从来都没偏离自己的设计主旨,我的设计都顽固地保持着一致性。我也很想试图考虑改变下自己作品的比例,我意识到设计个门把手也是挺有意思和挑战的事情,它和设计一个博物馆完全不同。最近,我在研究制作古代中国的一种弦乐器,也是现代HI-FI的参照物。我相信,在古老文明的背后,还有大量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

Space:你会如何来评估家居品牌与设计师之间的商业设计合作?如何界定一项成功的商业设计?

经验告诉我,品牌和设计师之间的成功合作,总是建立在彼此的尊重基础之上的。不过,话是好说,但真正要找到起美妙化学反应的时间和地点,却实属不易,在和Giorgetti的多年合作中我们彼此分享了各自的激情与创意。有意思的是,我的很多成功创作起初都与商业目的无关,在我们之间,有的只是创作的激情。

上一篇:寻找每个人的原创人生 下一篇:低调简约的新“曼哈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