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个性 别有洞天

时间:2022-09-27 05:12:40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把原本有个性的文章变成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常规,跳出思维定势,进行多方面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解除束缚; 关注生活; 自由抒写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24-0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具创造性的一个板块,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写作的环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解除束缚,观念创新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完全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时间一长,学生便没有了自立的意识,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提出了创新作文的一个理念一一个性作文。

作文个性化,说到底就是写“我”,表现“我”,写“我见”“我闻”“我想”“我感”“我识”,表现“我”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状态,表现“我”的喜怒哀乐,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就内容而言,每个人所拥有的作文素材都具有“独特的这一个”的特点,只要写出了“独特的这一个”,便具有对整个作文领域一定程度上创新的性质。就这一点来说,初中学生是可以写出具有一定实在意义的创新作文的。为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

二、关注生活,契机创新

学生作文时常常抓耳挠腮,搜索枯肠,而写出的文章不是内容空洞、七拼八凑,就是离题万里、胡编滥造,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一一生活。刘勰说的“情以物兴”“缘事而发”就阐明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的发现。因此,笔者认为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工夫,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感悟生活的直接途径是观察。善于观察,且观察入微的学生一定能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指导观察时,要使学生明白观察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更不能走马观花,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不是心血来潮,临阵磨枪,而要持之以恒。这样,使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感知出新的东西,写起文章来自然“笔下有物”。有一个学生在自由作文《带着一颗星的愿望为奥运喝彩》中写道:“夜晚,枯老的大树停止了哭泣,他伸出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双手,越伸越高,月光扑进了他的怀抱。在这洒满银辉的世界里,放眼望去,深蓝的夜光中透着一丝深邃,但满天的繁星却一齐放着璀璨的光芒。那一颗星不是最亮的,但我看到了,那颗星带着簇新的理想和绯红的黎明一起喷薄,我这么相信着。”这位学生就善于捕捉大自然中鲜活的材料来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同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郊游、运动会、节日文艺会演等大型活动,让学生练习拟订活动的程序、宣传语、注意事项等。活动完后,可以写通讯报道、总结报告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丰富主体感受,使他们在有限的生活空间挖掘一口生活的深井,从而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当然也就不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了。

三、自由抒写,表达创新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让这独一无二的心灵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写作,因为越是个性化的东西,就越能打动人。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写出有“个性化的东西”呢?

首先,选材上的自由。

有的同学写作文时总把选材的方向圈定在能体现主题积极向上的大事上,他们认为只有大事、好人好事才是可写的对象。其实不然,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它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最好的题材,如一个自然现象、一次小小的风波、一丝淡淡的愁绪,都可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内容。广告词也可入文,可以让学生就自由搜集的广告词选几则最感兴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串联成文,就可以成为评价广告词的创作。有学生这样写道:“默默无闻”,本是形容一个人做了好事,而大家不知道。现在把它谐音成“默默无蚊”,意思是“四周默默地,没有蚊子的声音”,还可以解释成“用默默牌蚊香,蚊子死光光,”真是一词多意,生动有趣。又如一个小小的动物也可入文,一个学生对蚂蚁比较感兴趣,她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蚂蚁是近视眼,能用触角传递信息、辨别味道,蚂蚁还是大力士,能搬比它身体大得多的东西, 蚂蚁死了还列队举行葬礼……她据此写了一篇日记《蚂蚁的秘密》, 她写出了自己的发现,确实是有创意的表达。

其次,心灵上的自由。

李镇西老师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也就是说作文是种情感的需要,它需要我们投入情感,展现内心。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现出来。有位同学写她每天回家要爬七层楼,开始觉得很轻松,就像孩提时的生活,愈到后来愈吃力,就像是成年后的艰难。一层楼就是一个生活的阶段,写出了生活的艰辛感,情感很真切。还有位同学在《水的遐想》中写道:“最近,它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它一想到人类对它的残酷恶行,就吓得直哆嗦。‘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了,我该怎么办呢?人类为什么就不能像善待他们自己那样善待我呢?’想着想着,它就进入了梦乡。”这位同学把水比拟成为一个受人类虐待的“可怜人”。这样的情感表达既独特又感人,有什么不可以呢?我想,思想感情发自肺腑,就会给人感染,就会引发共鸣。相反,无病,空话套话,只能让人生厌。这种情感上的自由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培养诚实的人格,完善人的个性。

再者,语言上的自由。

传统写作要求学生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即使强调生动形象,那也主要是指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等。创新作文则强调个性语言,即自由语言,突出的是新鲜性和趣味性,它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感觉。举例来说吧,描写自己老师的作文很多,但有一学生用“关公脸”写老师的外貌,用“狮子吼”写声音,用“一指禅”、“无影脚”来描写动作,用“红辣子”来比喻老师――“辣子是个怪,又怕又爱”。一个让学生又敬又畏、又怕又爱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这样既写出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又写出了生活的趣味,多么有个性的语言啊!

还有,立意上的自由。

要使文章写得生动活泼,除了选材、情感、语言可以创新,可以自由选取、表达,还必须讲究立意的创新、自由。那么如何达到立意的创新?一是指导学生从普遍的现象中发现新思想、新问题。清代学者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至理“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以璞为玉也”。二是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同是写梅花,陆游是顾影自怜:“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反向立意,写得生机勃发:“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三是鼓励学生向传统观念、习惯势力挑战,说出一番新的道理。比如一个学生学了《马说》一文后,提出了质疑:“相马不如赛马,应在公平的竞争中赛出千里马”,试想,如果对所写之事没有全面深刻的分析,没有向名人宣战的勇气,能写出如此耳目一新的文字吗?

总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落实一个“新”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兴趣之火,继而燃起他们创新的火把,使他们能在作文创新的天空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张吉武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范维胜主编.话题作文和创新思维训练,人民日报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09年第5期

上一篇:行动方案 第11期 下一篇:参考译文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