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悲剧深刻的启示

时间:2022-09-27 02:03:09

爱情的悲剧深刻的启示

摘 要:鲁迅的爱情小说《伤逝》,写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幸福生活,在以死抗争的奋斗历程中显示出了非凡的勇气。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造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显示了深远的思想意义。小说具有超出作品文学价值本身以外的其它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启发人们不断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社会根源;深刻启示

鲁迅先生的抒情小说《伤逝》,写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五四”运动以后,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在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争取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潮犹如潮水般冲击着千百年来站统治地位的封建礼教、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涓生和子君勇敢地冲破封建牢笼的束缚,大胆地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但是涓生和子君这场自由婚姻的胜利,却成了他们爱情悲剧。自小说问世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经历的人在阅读《伤逝》,读之耐人寻味,作品之所以耐读,是因为它具有超出作品文学价值本身以外的其它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启发人们不断地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

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奋斗历程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为了追求幸福的爱情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

力”[1]作为反抗宣言。婚姻只是当事人的事,谁也不应受谁的干涉,谁也没有干涉谁的权利。子君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以死抗争旧的婚姻制度,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大胆地与涓生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尤其是子君,表现出“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你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2]其抗争与奋斗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代热恋中青年人。《伤逝》的故事是以涓生回忆他和子君建立新家庭的生活开场的。刚开始,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共同语言,也有一致的行动。对封建势力的抗争是坚强的,子君勇敢地反抗父亲和胞叔的阻挠,不顾世人的嘲讽,大胆地与涓生同居,为了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涓生和子君是无畏的,显示出一代青年在反封建斗争中的非凡勇气。后来,在会馆,他们要忍受搽雪花膏的小东西的白眼;在路上,他们会时时遇到探子、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借房子也会被拖词拒绝。由于卑鄙小人的挑拨和社会的不容,涓生被解雇,于是,断了两人唯一的生活来源。涓生失业以后,他有进一步努力工作和奋斗的决心,也为此进行过一阵子的努力,但是,由于涓生骨子里所具有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没有与社会彻底抗衡的勇气和能力,在顺境中充满自信,遇到挫折很快就动摇了。后来,由于生活窘迫,涓生为了逃避责任而躲进图书馆,进而发展成为对子君的责怪(从暗示到明言)。涓生对子君的爱是真诚的,同时又是自私的,对子君提出分手时的不爱也是真实的,子君死后的自责、悔恨也是非常真诚的,涓生身上具有太多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多变性。是“好作大言,难成大事”的典型形象。子君虽然具有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积极进步的一面,但是她的新思想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的“爱情幸福”,一旦冲破封建牢笼,便回到了传统妇女“出嫁从夫”、“相夫教子”的传统生活轨道。丈夫失业后能够忍受着极度的贫穷是她性格上坚强的一面,一旦丈夫“变心”,她消沉又颓唐,精神支柱崩溃,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涓生和子君冲破封建牢笼,共同创建的“在吉兆胡同创立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3],很快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所代替,他们不仅分离了,而且他们从什么地方来就回到什么地方去了。子君不得不回到了已经与之决裂的家庭,“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4]涓生也回到了同居以前借居的会馆,背负着巨大的悔恨和悲伤度日。

二、爱情悲剧的根源

涓生和子君令人心痛的爱情悲剧,不只是男女主角的性格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他们的爱是一种理想的爱,他们只希望有一个安静幸福的家,但是那个社会不允许他们活下去,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他们不顾一切冲破的社会,傅立叶曾经说过: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普遍解放程度和文明发展程度的历史尺度。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妇女解放依靠社会的解放;社会的解放程度决定妇女解放的程度。没有置于整个社会解放之中的仅仅是一个人的个性解放,他们的“解放”只能是短暂的,子君犹如一只小鸟从一个大笼子里飞到一个小笼子里而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小说没有刻意描写一个反面人物,但是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是一张吃人的网,任他们反抗奋斗也没法冲出。是社会残害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和婚姻,是这个吃人的社会吞噬了子君的生命。社会习俗、社会舆论对闪耀新思想者或偷袭、或拳打脚踢,甚至置于死地而后快。把整个社会作为对立面,是《伤逝》赋予爱情悲剧题材最鲜明、最深刻的意义。《伤逝》告诉我们“没有对爱的追求和努力,固然不可能冲破旧枷锁,获得爱的结合,但同时,如果没有健全的爱情观,把爱的全部内容仅仅归结为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仍然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甚至像子君这样遭到比旧势力更可怕的打击――彻底的精神幻灭。”[5]

鲁迅通过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提出了许多关于爱情的重要原则,子君沉缅于小家庭的琐事中变得平庸、软弱,涓生也感到“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6],爱情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孤立存在,由于经济窘迫、外界压力、目标狭隘、性格软弱,造成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爱情需要磨合与升华,不能停留在性生理和生活琐事的层面,“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唉唉,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呵! 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7]但是她并未真正理解。子君婚前婚后判若两人,结婚以后子君退化为家庭主妇,只知道为丈夫操持家务,整天忙忙碌碌, 每天涓生去上班,子君忙着鸡、狗,与房东小官太太争吵,还要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8]结果“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9]涓生热烈地希望爱情有新的滋长,而子君却以为爱情已经成为过去,已经结束了。她们的爱情已经失去往日的光彩,这样的情已经让子君感到厌倦,美丽爱情的花朵悄然凋落,她消沉而又颓唐,两人已经缺乏共同语言。涓生的失业,进一步扩大了他们已有的分歧与裂痕。为了人能活下去不得不放弃阿随,迫于生计,“阿随也将留不住了”[10]。在生活窘困面前,涓生认为子君连累了他的奋斗,于是公开讲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句残酷的话。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离开社会的爱是一种架空的爱,是一种纯粹的、理想的爱。爱情是在温饱之后,包涵于“发展”之中。鲁迅在解剖主人公的爱情观时,同情子君的命运,冷嘲涓生的虚伪。小说给我们揭示的关于爱情的规律和原则,使《伤逝》傲立于现代文学史中,至今具有重要的意义。

《伤逝》揭示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个人奋斗道路的尖锐问题。涓生与子君敢于冲破封建势力,勇敢地生活在一起,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尤其是子君。他们的爱情悲剧既有社会原因,也有知识分子的致命伤,即软弱、缺乏持久力和坦诚。子君面对生活的打击变得怯弱、凄惨,面对涓生的失业束手无策。涓生对子君的爱情首先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涓生以为此时的子君阻碍了他的振翅飞翔。“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远走高飞,生活还宽广得很。”[11]涓生便萌发了要与子君分开的想法。“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于是涓生又从谈往事开始,提到文艺、于是涉及外国的文人,文人的作品:讲《诺拉》、《海的女人》。称扬诺拉的果决……她还是点头答应着倾听,后来沉默了。”[12]涓生说出了意见和主张:“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13]“我老说罢: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豪无挂念地做事……”[14]这是涓生自私、残忍与虚伪的表现,是鲁迅对知识分子奋斗道路的认真探索。

三、爱情悲剧的现实意义

《伤逝》问世以来,人们对人生道路中的重大问题――爱情婚姻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其中对于爱情的解读,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伤逝》是鲁迅先生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是一部爱情悲剧。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曾经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子君为了婚姻自主,不顾一切非难,脱离了自己的家庭,喊出了个性追求的时代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15]。表现出一个新青年女性对自由与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这是时代希望的曙光。然而,是不可能有长久的幸福和安宁生活的,无情的现实使他们的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贫贱夫妻百事哀,那个时期所谓主张“恋爱至上”和“婚姻至上”勇敢地冲破封建牢笼而建立起来的小家庭,经不住挫折和打击,很快就“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最后,涓生与子君之间爱情破灭,以子君的死来直面惨淡的人生。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应该是两情相悦,爱情更是爱情观的结合。涓生和子君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爱情观念,在对待情感上涓生浪漫子君实在,注定他们的小家庭在社会压迫和经济窘困面前是要分离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16]涓生对子君的爱是为了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意义和色彩,爱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点缀、手段而已。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涓生看来,只是男女之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爱一时容易,爱一生一世却不容易,特别是在日子艰难的关键时刻,相濡以沫、生死相依、不离不弃。这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爱情。而涓生没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婚姻不是占有,而是结合,古往今来多少夫妻,为了表面的一个“理”字,落得个“负心无情”骂名,俗话说得好: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也不是算账的地方,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相爱到永远。

爱是一种责任,一种一生都不能改变的责任。婚姻意味着夫妻双方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爱是一种诺言,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既然双方走在了一起,爱对方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牵挂、一种力量。在涓生身上一种不愿负责任或不敢负责任的自私、怯懦与虚伪,流露出一种中国式大男子主义的心态。这一爱情观使涓生与子君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最终转化成“始乱终弃”。对子君而言,爱应该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共同生活,但是她对于“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择偶权利的自主,把自己的全部托付在一个感情基础不牢靠的男人身上。子君还具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妇道观,最终难逃由尤物到累赘,最终被遗弃的悲惨命运。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给我们提出了没有面包做基础的婚姻能走多远的现实问题。贫贱夫妻百事哀,谁对谁错世说纷纭。《伤逝》中没有面包爱情,最终以凄惨的悲剧结束,引发人们对没有面包爱情的深思。人们喜欢说爱是超然的至情,而生活与婚姻是现实的,许多人结婚以后才明白,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生活中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当然,拥有金钱你不一定幸福,但是没有金钱你一定不会幸福,当一个人连最低的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时候,一切都无从谈起,包括爱情。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给我们提出了没有面包的爱情如何活下去的问题,人世间许多没有面包的爱情,虽然过得比较拮据,但未必都是以凄惨的结局告终,我们要明白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现实社会,“爱情”未必都是强大无比、坚不可摧,一个人对爱情的选择也是对生活的选择,选你所爱,爱你所选,才能相爱到永远。

[参考文献]

[1][2]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88

[3]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86

[4]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104

[5]许万全,双重反讽――重新认识《伤逝》的意义,上海,中文自学指导,19931035)

[6]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97

[7]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91

[8]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97

[9]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92

[10][11]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96

[12][13]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99

[14]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100

[15]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88

[16]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伤逝[M]北京:辽海出版社,200986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丽江 674100)

上一篇:看打油诗鼻祖写诗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