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特性及哲学基础综述

时间:2022-09-27 01:59:07

具身认知特性及哲学基础综述

我们以身体为参照点,把身体始源域的关系投射到目标域的对象上,使对象有了类似于身体的参照性(如指出一物在另一物的前、后方位)。基本层次范畴作用。范畴即类别。生活中,事物被划分为不同的范畴,范畴系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呈金字塔状的层次性,从塔尖向下范畴的概括、抽象度依次下降,变得愈为具体。在这些不同的层次范畴中,有一个中间层次在人们的心里占有特别显著的地位,在此层面上人们观察区分事物最容易、最直观,被称为基本层次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范畴可以向上扩展为上位范畴;向下扩展为下位范畴。基本层次范畴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心理等级,是个体最先掌握的一个概念范畴,主要来自动觉图式、格式塔感知能力和形成意象的能力,依赖于人的心理经验。[5]基本层次范畴所指称的事物往往与人的基本行为有关,涉及到人类生存必需的肌肉运动,人们经常用自己最基本的身体感知觉和运动系统(视、听、触、味、嗅、肌肉运动等)对其进行反复感知和体验,以至于这类事物在人们心中容易产生具体的形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层次范畴成为交际中使用最频繁,常常用它来指称某些事物或事件,又不至于因过分抽象或具体而影响交际。

概念范畴化过程即人们如何了解某一概念类别的全部所指。在对概念范畴化的理论解释中,经典范畴理论认为概念是范畴在人们头脑中恒定不变的心理表征,人们据这些表征来对事物进行识别和归类,满足某概念的特征条件就是该范畴的成员。后来的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该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原型具有的特征构成了范畴的“特征丛集”,与典型成员相对的则是与其具有不同相似度的边缘成员,它们具有不同的范畴隶属度,范畴成员的确定是根据其是否与原型或一组已经表征的样例具有足够的相似程度。很明显,原型理论比经典理论更灵活。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范畴观认为,范畴及范畴的原型并非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现成结构,而是认知主体在具体语境下即时模拟构建的,这种构建包含对语境的模拟。与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理论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具身范畴观认为:对概念进行加工时,相关联的情境也会得到激活,激活的情境会反过来对概念进行制约。这样,激活的不同情境会影响到人们对原型成员的判断,原型会根据即时任务激活的环境信息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影响到范畴成员的归属和判断[5]。一言以蔽之,认知具身认为,原型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体身体感知经验的影响,原型的变化随即引发边缘成员归属的变动。

身体图式是身体为了某个实际的或可能的任务而呈现出的姿态。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图式对人的认知活动非常关键:因为身体意向性的存在,正常人的身体能被吸引他的现实情境,调动起我们的身体已经作为世界某区域的能力,走向需要触摸的物体和感知的物体。为了更好地解释身体图式的重要性,梅洛•庞蒂对习惯做了独特的解释:习惯是身体图式的修正和重建,扩大了人在世界上的存在,当我们占有新工具时改变生存的能力。因为通过长期的身体运动体验,习惯使得新的因素融入到身体图式当中,当人处于类似情境时,经过重建的身体图式会被调动起来,使身体产生恰当又协调的运动反应。2.莱考夫、约翰逊的具身哲学[7]。约翰逊和莱考夫认为,传统认知科学把理性、推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视为离身的、抽象的,忽略了人类生理构造和身体体验的重要作用,在《肉身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这本书中,他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第二代认知科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概括,并据是否体现“具身性”将认知科学划分为:第一和第二代认知科学,认为基于具身性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有8个特点:(1)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结构”概念是由意象图式和运动图式来刻画的。(2)心智结构是与我们的身体和经验相联结的,它在本质上是有意义的,不可能被无意义的符号所描述。(3)存在着基本层次概念:主要来自动觉图式、格式塔感知能力和形成意象的能力。(4)我们大脑的结构具有从感觉运动区域,向更高脑皮层区域影射的激活类型(包括基本隐喻)的能力。(5)概念结构含不同种类的原型:典型事例、理想事例、社会常规模型、突显样本、认知推理点等。(6)理性是具身化的,因为人类的基本形式来自感觉运动和其它基于身体的推断形式。(7)理性是富有想象的,基于身体的推理形式是通过隐喻影射进入抽象推理模式的。(8)概念系统具有多元性,而不是完全统一的。抽象概念是由互相不一致的多重概念隐喻来定义的。这些关于理性、概念的观点从根本上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抽象的理性观构成了挑战。综上,虽然知觉现象学和肉身哲学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二者都强调身体及其感知———运动能力是一切高级认知活动产生的基础和根源。思维、推理和判断等认知活动因身体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而产生,并得到理解。总之,从这两种哲学思想中我们似乎明白这样一个可能的事实:活的身体的优越性和智能性是人类智慧的本源。

作者:丁冬苗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上一篇:从民俗哲学看幼儿园文化课价值取向 下一篇:国内校园教育哲学观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