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面面观

时间:2022-09-27 10:31:02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面面观

外商直接投资有三大基本问题,分别是主体选择即由谁去投资、产业选择即投资于何种产业以及区位选择即到哪里去投资。而这三大基本问题都带有结构的性质,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构成、产业结构以及区位分布。

主体构成

外商直接投资包括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合作开发等类型,而其中后两种类型的投资主体所占的份额相对很小,所以本文仅对前三种类型进行分析。采用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3年的数据,图1展示了三者的结构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无论是合同还是实际使用,外资企业这一投资主体贡献的金额都是最大的,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就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来看,合作经营在1998年尚有21.40%的份额,但是到了2003年,降至7.24%。合资经营相对而言比较稳定,保持在30-40%之间,但是这两年来也有下滑的苗头,2002年和2003年的份额分别为8.42%和29.06%。由此我们可以说,外商进入我国,在初期比较倾向于采用合资和合作的方式,对母公司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但随着外商在华投资经验的增加以及我国投资政策开放程度加大,独资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外商母公司对华子公司也具有越来越强的控制偏好。

自2002年7月开始,我国政府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外商投资政策和法律法规,将我国的招商引资带入了一个新阶段,为外资并购敞开了大门、开创了外资并购的新局面。在“2004上海外资并购项目推介会”上,上海一下子拿出61亿元国资对海外招商,并鼓励外商以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

以上这些情况无一不表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对于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产业结构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及地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呈上升态势。这正印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的三次产业升级规律,即由以第一次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转变,再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1.产业分布状况

图2展示了1999-2003年以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不同产业的分布状况。

无论是合同或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从图中都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占有绝对的优势,平均有74.50%的份额。这再度验证了我国正处于第二阶段即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农业作为一项传统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近年外商直接投资来看,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平均不到2%。

2.第二产业分布

下面针对第二产业进行细分,以2003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例。该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535.04亿美元,其中第二产业为400.64亿美元,占有74.88%的份额。其中各个主要产业的贡献可以用图3表示。

图中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绝大多数外资选择在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行业进行投资,有超过九成的份额。这与我国相对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无相关,但更重要的是,我国工业制造业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在电子、化工、食品、医药、烟草、石油、建材等产业上有一定的优势。从技术结构上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还在低层次的技术结构上,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结构相比,技术梯度相当大;而我国则拥有小规模生产、劳动密集型技术以及诸多方面适用性中间技术或传统技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梯度比较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实业与技术国际转换,成功率比较高。

但是,我们同时要认识到,在这一行业中劳动密集型投资多于技术密集型投资,其结果使得制造行业成为外商转移过时设备和过时技术的接收者,同时,抑制了我国在机械制造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

而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行业和资金短缺行业,如交通运输、电信通讯等,外资并未能给予积极的资金补充。建筑业、运输业、通信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但是三者加起来只有6.92%的份额。

3.第三产业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份额都在20%以上。仍以2003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例,该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535.04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为124.40亿美元,占有23.25%的份额。其中各个主要产业的贡献可以用图4表示。

可以看到,外商对华第三产业直接投资的重点是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两者加起来有67%的份额。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房地产行业投资过热的势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截止2000年底为止,全国商品房的空置面积已达到9000多万平方米。外资在这一领域的大规模介入,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社会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这与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变化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显著特点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电讯、金融及商业等服务业大规模向具有智力人才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中国是其转移的一个重要目标。

批发和零售餐饮业在整个三次产业中占据了8.97%的份额。尤其是外商投资我国商业零售业,带来了先进的零售业态、先进的物流方式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了舒适、安全的购物环境和便宜的商品。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国内新兴零售业态的发展。但是,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企业也将对我国零售业造成巨大冲击。对此,我们虽不必惊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对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情况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对外资的利用过于集中在成熟行业,外资未能充分引导新兴行业(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开发。

区位分布

1.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位分布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长期以来国家政策的倾斜,使得外资在我国境内的流向呈现出东部与西部落差较大的不平衡状态。纵观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长期以来9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表1分别列示了1993、1998以及2003年我国除以外30个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前五名以及后五名的排名。由此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十余年来,我国最吸引以及最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都分别为广东和青海所占据。

江苏和福建分别代表我国两个三角洲,在90年代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门地区。但是进入20世纪以后,北京、上海越来越凸现其领军作用。

青海、宁夏、甘肃、贵州以及新疆五个地区在近十年以来一直维持最不受外商看好的投资地区原状。

可见,外资在各地的分布状况与我们期望填补中西部地区的资金需求缺口、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外资的这一流向,将加大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不同地区区位优势比较

由于我国各地区地理界限及不同经济政策而造成的市场不完全,形成了不同地区和市场不同的区位优势。

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地处长江三角洲或为沿海城市,国家有着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各种经济因素比较活跃,创造了较大的现实市场,因此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宝地。

北京、上海等大都市近年来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新宠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市场容量大,现实购买能力强;其次消费水平高,需求多种多样;再其次是基础设施高度发达,投资的软、硬环境均十分优越;再有是社会分工高度细化,有着相对丰富的投资机会;最后,科学技术进步高度领先,是我国最新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地。正是由于存在这些特殊的区位优势,它们越来越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最主要的地区市场。

相对而言,青海、宁夏、甘肃、贵州以及新疆等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以及经济环境等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远不如我国其他地区。

上一篇:产业选择:“走出去”战略决策之核心 下一篇: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的行业协会国际贸易促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