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创设情境

时间:2022-09-27 10:22:07

语文教学要创设情境

语文教与学的过程应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试验场。天地之高远,教师应是一名放鹰者,应该放飞学生的翅膀,而不像放风筝者,始终不轻易放掉手中的绳索。因此,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率。

一、新颖的导入语,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或能动人心扉,或能发人深思。如我在上鲁迅《拿来主义》的这一课,便先给大家朗读一则导入语: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的角色,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渲染,创设乐学的教学情境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二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而《春》这篇课文则可以通过以朗颂为主旋律的教学使学生始终陶醉在喜悦、欢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里……学生处在适宜的情境中,就会轻松喻快地接受知识的传播,产生积极相应的反应,主动兴奋地投入学习。

三、激发兴趣,创设生活情境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谈班主任与学生的交谈艺术 下一篇:如何让品德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