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财政投资评审质量的工作建议

时间:2022-09-27 08:46:11

提升财政投资评审质量的工作建议

我县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自启动以来,始终把评审质量控制摆在评审工作的首要位置,完善评审制度,严控评审程序,确保评审工作科学合理,但由于评审工作起步晚、经验少,提升评审质量仍任重道远。

评审质量是评审工作的“生命线”,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是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投资评审业务从财政部门有关科室中分离出来,专门对财政投资项目预(概)算和决(结)算等进行审查的技术性工作,它服务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服务于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服务于政府加强公共投资项目管理的作用更加突出,如果评审质量不高,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作用就不能有效发挥,评审工作也会逐渐失去其存在价值。

评审质量是评审成效的保证,只有对财政投资进行高质量的评审,才能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减少财政投资浪费,真正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2014年,局评审中心在践行“质量评审”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严把评审质量关,1-10月份评审总金额8200万元,核减金额2014万元,综合核减率达24.5%,而2013年全年的评审总金额为3679万元,核减金额748万元,综合核减率20%。从核减金额与综合核减率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只有更严格的评审质量控制才能保证评审工作成效的最大化。

近年来,评审中心对评审质量控制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和实践,但评审质量控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制约我县财政投资评审质量提升的因素,主要存在评审人员、评审抓手、评审时间、评审方式、评审计划和评审范围等方面。

评审人员是开展评审工作的主体,无论是评审工作的管理者或者操作者,评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评审经验和职业道德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评审质量产生影响。随着财政投资的多样化、项目技术的复杂化、工程计价依据与计算规则的差异化,评审难度不断增大,评审人员在评审工作中受专业知识和能力经验的限制,发生技术失误的机率也在增加。此外,由于我县评审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人手少,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部分评审项目需要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帮助协审操作,协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也将影响评审质量。

资金始终是财政工作的抓手,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也不例外,项目资金监管缺位、评审经费不独立都制约着高质量评审的实现。目前,我县大部分城建资金是由城司、振宜公司等融资平台直接拨付或列支,住建局是项目建设管理方,住建局下属的飞跃公司、园林公司往往是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也常由我县公司负责,各方相互之间存在长期的利益联系,这可能导致设计变更不合理、不经济,隐蔽工程签证不严、不实等问题,而评审工作缺少资金抓手,在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等方面缺乏话语权,影响评审质量。此外,部分评审项目需要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帮助协审,但相关的评审经费在预算中没有单独安排,在城建项目外的项目评审经费仍是由建设单位安排,协审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利益关系会影响协审人员执业的客观公正,制约评审质量。

为评审工作留有充裕的时间是高质量评审的保障。以结算评审为例,结算评审工作需按流程开展,从资料接收、现场勘查、初审、复审到出具评审报告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充裕时间。当前,少数建设单位对财政投资评审认知不够,把结算评审当成是一个纯粹的程序和过场,项目完工后不及时报审,年底时由于工程款结算需要,往往对多个项目进行集中报审,使得评审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影响评审质量。另外,仍有不少建设单位对结算评审的程序和要求并不清楚,报送的资料不及时不全面,如某仓库维修项目,在数次沟通后报送的资料仍出现结算书错漏项颇多,竣工图纸不完整,签证手续不完善等情况,严重拖延评审时间。

财政投资评审的主要方式是,“项目预(概)算和竣工决(结)算的评价与审查,包括: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跟踪评审和对项目预(概)算及竣工决(结)算进行单项评审”。目前,我县评审工作仍停留在结算评审环节,缺少前期的预算评审、招标评审、过程跟踪评审、竣工决算评审,而大部分建设单位在项目概预算审查方面又缺乏足够的经验,在施工中对工程施工承包商提出的问题往往不能正确的分析判断,轻信承包商意见,导致一些不合理的设计变更和增项签证,造成既成事实后,使得评审工作扮演善后角色。因此,将评审贯穿到项目全过程以提升评审质量,迫在眉睫。

评审计划的缺失与评审范围的狭隘模糊,使评审工作常处于被动局面,影响评审质量。首先,项目送审无计划,临时性、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工作统筹安排和有序开展。其次,评审范围狭隘,纳入评审的项目还主要停留在市政园林、教育文化等领域上,远未达到评审全覆盖的目标。再次,列入评审范围的项目标准口径不统一,也容易引起审核分歧,制约评审质量,如某乡镇维修工程,评审人员根据计价规范对工程中某分部分项提出核减要求时,施工单位以其他乡镇同类工程中类似情况未被核减而提出异议,其实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该类维修工程有的乡镇自行安排社会中介审核,有的乡镇委托评审中心审核,审核的严谨程度不同。

找到问题原因就要想办法解决。通过对各地评审质量控制经验的学习和我们自身工作的实践总结,我们认为提升评审质量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提升评审质量,应坚持德才兼备、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优秀的评审队伍。一要增强评审中心人员专业素质,结合工作实际组织评审中心人员研讨评审的常见问题,分析典型案例,学习他人先进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并积极鼓励评审中心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职称资质、执业资格考试,通过不断增强评审中心人员专业素质,为提升财政投资评审质量奠定最坚实的人才基础;二要强化对协审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定有关协审人员

具体的管理办法,包括协审人员选聘标准、行为准则、工作考评、廉政纪律等方面的内容,确保选用的协审人员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恪守客观公正的工作原则。提升评审质量,应保证评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打造牢固的评审抓手。一是建议强化项目资金的监管,将有关政府融资项目资金(含城建资金)由财政局实行会计或委派,完善财政部门对财政投资项目资金的核算及拨付工作机制,健全财政部门对财政投资项目资金的的监督管理职能,使项目资金不再游离于财政部门监督之外,杜绝“第二财政”现象,增强财政部门话语权;二是建议加强评审成果的应用,将预算评审结论作为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的控制价,进度款支付时充分考虑核减因素,结算评审结论作为办理结算的最终依据,保证评审工作的权威性;三是实现评审经费的独立,建议在预算中安排专门的评审经费,评审经费统一由评审中心管理,年底根据全年协审情况按实支出,保证评审工作的独立性。

提升评审质量,应进一步规范送审程序,保障充裕的评审时间。一是加大宣传协调力度,争取建设单位对评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建议组织专题培训会,向建设单位及其人员宣讲评审工作程序,督促其在项目建设竣工后及时进行结算报审,为评审工作实施留下足够时间;二是严格按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流程图操作,建立资料交接单制度,以书面形式告知建设单位在结算报审时需提供的资料清单,以及漏报、错报、晚报的时间责任,化解评审流程特别是资料交接上的无谓纠纷。

提升评审质量,应将评审工作贯穿到项目建设始终,加强项目全过程的评审监管。一是设立预算审核关,通过项目招标前预算审核,及时发现和剔除项目预算中的不合理、不合规等因素,有效控制项目投资规模,节约财政项目资金,扭转“部门、单位点菜,财政买单”的被动局面;二是设立招标控制关,加强对招标文件合法性、合规性和招标控制价合理性的审核,对招标环节出现的不合理情况进行纠正,主动参与合同结算条款的审查,及时发现施工单位的“陷阱”条款,着力于从源头避免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三是严把建设关,对建设过程进行跟踪评审,强化隐蔽工程、设计变更、技术签证等关键环节的把关审核,遏制施工单位弄虚作假、高估冒算的行为,使评审结果更加科学真实、客观公正,提升评审质量;四是强化决算关,在立足高质量结算评审基础上,充分发挥评审人员财务专业优势,全面审查项目投资是否合理,做好财政投资决算评审工作。

提升评审质量,应编制完备的评审计划,明确评审范围,使评审工作提前介入、预先谋划。一是要提前介入,年初评审中心对纳入财政预算的建设项目进行分类汇总,对未纳入预算直接由城司、振宜公司等融资平台安排的项目进行逐项筛查,主动确定评审项目与评审范围,编列年度财政评审计划,并在征求局相关业务科室的意见后,报局领导审定,评审中心根据年度财政评审计划,向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下达财政投资项目评审通知书,提前介入项目实施过程中,减少项目送审的临时性、随意性;二是要预先谋划,对年度重大项目制定评审实施方案,对项目评审的时限、人员调配、评审要求等事项列计划,同时针对同类型项目,评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超概预算、重大设计变更、不合理增项等问题的处理,与建设单位、局相关科室提前做好沟通会商,统一工作口径,保证评审质量。

综上所述,评审质量是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生命线”,高质量的评审源自于评审队伍的优秀、评审抓手的牢固、评审时间的充裕、评审监管的强化、评审计划的完备和评审范围的明确等。面对我县评审工作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等难题,评审中心全体人员将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本着廉洁奉公的精神,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制约评审质量的难题,不断改进评审工作,提升评审水平,相信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把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做得更好,打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评审成果。

[1]朱利云.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若干思考[J].财政评审,2013(4):49-52

[2]赖晨鸣.赣州开发区财政局“三个三”工作法强化投资评审[J].财政评审,2014(1):41-43

[3]汪仁正、徐晓文、徐利锋.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质量控制的对策与建议[J].财政评审,2014(1):26-28

[4]贾康.加快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J].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人民出版社,2013.3

上一篇:对于中医证候研讨及思考 下一篇:对传统戏曲文化和广场群众文化融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