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术在高校体育改革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27 06:50:26

浅谈武术在高校体育改革中的作用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含涉了中国多种传统文化,有着较深的文化根源,高校是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是世界文化传播的重要环境。自1956年,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被编入了《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随着整个世界文化发展格局的变化:从西方文化冲击东方文化东西方文化并存东方文化热,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为代表)在高校体育的开展也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在其发展过程中,武术教学在人才培养、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在高校的武术教学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依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和不足。本文针对武术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作一深层探讨,对武术文化的传播、深化武术教学改革和体育教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武术与高校教育相溶的基本属性特征

1.1武术的文化性

中国武术的起源,是从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开始,人们为了生存而向自然界猎取食物,为了在与野兽的搏斗中保护自己,逐渐形成了击打、闪躲等格斗技能。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入古典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形式,被称为“专题文化”。从武术发展的兼容性可以看出,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的一颗明珠。

1.2武术的教育性

中华武术有着丰富的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的具体化就是武术道德(简称武德),武德就是习武之人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武德是依附于武术活动的为人处事的意识形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风俗习惯、人的内在信念、教育的示范力量而达到行为的规范。“武以德立”,“德为艺先”,是武术约定俗成的信条。尚武崇德是练武这一社会活动的要求和准则,习武之人不仅要掌握技击技术或者娱乐健身,还要注重人生品德的修养,把习武与伦理高度的相溶在一起。

2.学校武术教学整体状况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对于武术和高校两者是双赢的。首先,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有着一般体育运动都具备的功能,并且还具有更显著的教育性,丰富了高校的教育活动;其次,在高校领域开展武术运动,为武术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相比于我们早期的武术传授,传授对象比较复杂,文化素养相对较低,而高校领域我们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深度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这个群体对武术的理解和认识都有一定的优势,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都具备相当的促进作用。如果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双方的作用都是很显著的。但是从高校武术教学的整体情况来说,武术课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是很显著,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课后对武术的认识不够清晰,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很差,基本就处于考完试就扔掉的状态,至于课后运用武术进行健身的情况更是寥寥无几,这对于我们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还有些差距。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得出,武术教学效果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武术学习起点较低,对当前所学内容适应性差。目前在普通高校武术活动中,内容上一般以初级长拳第三路、初级剑、24式太极拳为主,而这些内容却不能满足当今教学的需要。从这些教材的编写出发点来看,当初所编写的最主要目的是要为了普及武术而服务,这些套路体现在武术内容难度较大,动作比较复杂,动作变换多,对人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要求较高,极易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而我们高校开展武术教学突出的是武术为高校的学生教育服务,对两者的关系要认真考虑。

(2)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从武术的特性角度来看,武术有着一般体育项目的体育性,并且还有着更高的文化性,首先武术是一种文化,其次才是一种体育运动。武术与其他一些项目比较如篮球、足球、网球等球类项目,这些项目是一种游戏性运动,其最显著特征是趣味性强,而武术是源于人类求生存的本能过程,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缩影,但是在现代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的教学与一般的体育项目基本相同,教师过多的侧重于技术动作传授,对学生武术技术结构框架的掌握要求较高,对动作的规格要求过重,偏重于竞技武术的要求。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是大学生,而不是运动员。在实际教学中,大学生对武术技术的理解也只局限于武术技能体操化的身体感受,而对武术的真正技术原理和文化内涵了解甚少。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仅对韵味独特的技术动作有一定的兴趣,其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广泛的传统文化是学生较深层次的需求,是激发学生练习武术兴趣的内在原因。

3.武术教学改革策略

重新定位武术教学指导思想,武术不仅要以体育运动的形态进行教学,还要增强其文化形态的传授。调整武术授课内容结构,加大武术文化的渗透,将与我们课上武术技能相关的武术理论进行穿插。比如太极拳课上,我们可以在教授太极拳技能的同时,穿插太极拳的养生原理、阴阳平衡原理、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太极拳的技击原理等理论形式的讲解,使学生对太极拳的理解不只局限在动作的感受上,对其所蕴含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在教材的创编上,对武术技术内容结构进行筛选,重点采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动作,并且能够组成简短的教学套路,在套路的结构设计上可以重复使用代表性动作,在套路的整体演练上要突出拳种韵味的表现。比如,我们常采用的初级刀术,其特点是动作难度相对于我们的规定、自选套路的难度要小很多,但其所包含的刀法却很全面,刀法的多样性对于我们的普通大学生学习刀术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以刀法中的缠头刀、裹脑刀、扫刀、劈刀、扎刀为主,根据教学课时的长短,安排整个套路的幅度,并且在套路的动作连接上要以流畅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主要刀法,并且能够在练习中把刀术的流畅、快速、凶猛的技术韵味表现出来,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课武术教学教法的更新,本着“体用”结合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一些拳种的典型动作,进行讲解剖析,不但要教会学生技术动作,还要使学生明白动作结构的原理,让其领悟到武术格斗的奥妙,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比如太极拳教学,我们可以对起势、揽雀尾、野马分鬃等动作,给学生讲解示范,并使学生亲身去体会其使用方法,但并不一定要求掌握,让学生明白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的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

武术是一门综合的传统文化,有着较丰富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就拳种统计就有130多种。但高校武术教学课时较短,因而要注视武术理论课的教学,理论课上加大教学手段的运用,扩大武术授课的信息量。在武术理论课上积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剪切武术拳种的视频短片,配以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武术。制作要求简短直观,讲解问题要观点明确。(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体育工作部)

参考文献:

[1]刘少英,田祖国,吴永海,陆晨;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曾世华;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现状和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4]徐伟军;武术的嬗变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上一篇:“反读”任蒙 下一篇: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