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的探析

时间:2022-09-27 04:44:06

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的探析

摘要: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特色和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一直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随着城市的多元化发展和科技、社会的变迁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的改变,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冲突,无论是物质的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功能的冲突,还是非物质的精神层面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冲突,历史街区更新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挑战。

关键词:历史性城市景观 历史街区 城市文化

广泛的历史街区背景,也就是历史性城市景观对于城市更新的要求。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提出要求在历史街区保护中,注重更为整体性和多元化的历史价值,更加系统而全面地评价历史街区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应该承担的意义。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意义主要在于在支持街区保留与历史和环境相关的价值的综合背景下,也注重努力寻求发展。

我们希望能保留其有价值的部分,在现代和过去之间建立联系,让时代的沉积显现出来。正如历史性城市景观所希望的,作为“软性法律”,不仅用于历史遗产城市,也用于所有的历史城市,更广泛地应用于历史城市中的历史街区。

历史性城市景观实际上涉及更广泛的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的保护和整体街区的发展问题。我们需要考量其历史价值和现实状况,试图在其中寻找平衡,也就是公共利益的平衡,从而界定保护和发展的依据和方法。

原真性中的时间属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历史是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街区中包含着多个交织的历史时段,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也不能将历史街区“定格”在某一历史时期。

除了有形的景观之外的文脉延续,在历史性城市景观之中,更包括社区的延续和社会生活的传承。无形的、非物质的价值包括历史影响、文化民俗、生活延续三个方面,而其关键都离不开“人”。

在历史街区更新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譬如:

(1)财政负担:一般情况下,文物会增加其所有者的负担,因为按照文物保护法,他们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

(2)经济利益:出于经济利益的需要,文物建筑可能会被拆迁,或建造廉价建筑;

(3)功能经济性:通常情况下,文物保护都与功能经济性相冲突,如由于没有统一供暖,冬季产生的高额取暖费;

(4)公共利益:保护对于公共利益也会造成影响,如保护的石砌街道不利于自行车和轮椅使用,也是额外的道路交通噪音的来源;

(5)个人利益:政治权利更迭,所属机构调整,可能会造成文物保护规则的变化,也给个人利益带来影响。

在多种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文物保护措施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需要遵从公平、全面的利益平衡。这样可能会造成部分负面后果,如为了避免冲突,不能进行文物保护计划;当然也有正面后果,如文物保护被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并能促进旅游业发展或对市场营销产生积极影响。在城市更新中,很难做到“完美的”和“理想”的效果,但需要做出“最适合”的综合抉择,兼顾各方利益,尤其是广大居民和业主的利益。

由于多元需求,空间规划己不仅仅是“描绘城市图景”,也不再试图完全控制城市发展,而是搭造有弹性的“框架”,在允许一定变化的情况下,保证整体的和谐。

历史街区的空间弹性框架尽管涉及非实体的城市天际线和景观、空间的历史继承,但整体仍然偏重于对于有形的实体建筑和街道肌理的控制。在历史街区更新的决策和实际操作中,还会涉及到无形的、难以由法规或框架来进行统一管理的部分一一城市功能和社会生活的传承。它们是历史记忆中最重要又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代表历史文化更深入、更偏向人的精神层次的传承。

如何在实体缺失、城市景观基本完全被改变的情况下保留城市记忆,就成为街区更新中的核心问题。以城市功能和特色的城市景观片段的保留来体现传统记忆,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规划者并不在街区中生活,视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是关注到整体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综合多种利益平衡的情况下,仍然可能对街区的认识和判断出现偏差。而生活在历史街区的原住民是对街区发展最为关注也最有发言权的群体,甚至作为历史文化价值的一部分一一他们是传承传统生活习俗和保持社区活力的基础个体。民众的意愿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街区更新是符合最本真的社会生活传承需求的,我们必须予以关注。同时,由于个体利益的局限性,仍然需要规划和政府的指导。

其一,借鉴己有的经验。历史街区更新的规划始终是前瞻性的,在某些内容经验缺失的情况下,应充分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例如社会福利体系下、自由市场经济等要素影响下,世界各个地区相关工作的重要成功经验,以工作对象的现状和需求为基准,评估其可借鉴性。

其二,关注多重利益需求。在整个工作程序中,关注市场利益、政府引导、民众需求三个方面,同时相对独立地分析核心问题,平衡三者利益需求,塑造一个具有发展价值、专业与科学性支持、具有可预期的前瞻性的目标与相应策略。在规划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与相关利益方的各个核心主体就关键问题深入交流,确定对公共利益认知与价值的共识,保证规划能得到实施和使用主体以及相关方的认同。

其三,注重动态性。应对规划目标和规划成果长期地进行监测与校核,不断修正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如在后文提及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实际工作中,通过2009年到2012年街区中文保建筑保存情况的多次摸查和对比分析,东三道巷文物保护规划和东三道巷城市设计导则进行了多次的调整。

其四,提供全面的框架。在关注法定规划的核心控制点的同时,预留合理的弹性空间。在规划内容上以城市结构为整体脉络,涵盖时间要素影响下公共空间、建筑元素、社会结构、经济特征等因素,提出可持续发展、能适应变化的整体弹性框架。

在“保”的同时,兼顾发展的眼光,调和新功能、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等各方面利益,让街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也是街区更新成败的关键。同时,提倡民众参与,建立与维护社区组织,展现深层文化底蕴和文化生活,重塑文化气氛将成为历史街区活的“灵魂”。在街区更新过程中,对代表性社区文化群体的认知与自然的、新陈代谢式的维护,结合文化认知与文化品质的磁力,才能形成更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文化社会。

上一篇: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建设探讨 下一篇: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与融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