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情境下考试焦虑的调适策略

时间:2022-09-27 03:08:03

认知情境下考试焦虑的调适策略

每逢考试,尤其是一些重大的考试,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坐卧不安、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现象,这些都是考试焦虑的表现。考试焦虑对考试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紧张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适度的紧张能提高思维的效能,从而提高考试的效率。而紧张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会降低活动效果。如果情绪过于紧张,会使身体失去平衡而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不仅会出现“怯场”“晕场”等现象,还会降低思维的效能,影响考试过程和考试成绩,最终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考试焦虑的情绪模式

心理学认为,考试焦虑反应多是后天“习得”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人对考试认知的偏差,即个体对考试产生的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考试的认知与评价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的情绪ABC理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s)只是引绪及行为后果C(consequences)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s)。也就是说,考试焦虑这一负面的情绪和结果(C),不是因考试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考生对考试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引起的。

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对考试的非理性认知,必然会引发考试焦虑。实践表明,学生对考试的非理性认知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考试经验的错误认知,另一种是对考试结果的错误认知。两种错误的认知相应地产生两种不合理的情绪模式:“过去时”的情绪模式和“将来时”的情绪模式。所谓“过去时”和“将来时”的情绪模式,是因对过去和将来事情的错误认知及评价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其实,影响情绪后果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每个人对考试的不同看法。“以前考试就失败过,这次考试可能又会重蹈覆辙”“如果高考失败,我将无法活下去”——这是两类情绪模式下典型的错误理念。

1.对考试经验的错误认知和评价

“过去时”的情绪模式,就是个体一直活在“过去”的情绪状态中,他们习惯将过去的挫折、失败等不愉快的生活经验长时间保留在头脑中。在一定的情境下,这些负面的信息就会不知不觉地发生作用。例如,一位高三学生随着高考临近,精神越来越紧张,食欲下降,长期失眠,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咨询中教师发现,该生之所以焦虑,是源于她中考失利的经历——读初三时,她的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但因临场发挥不好,结果与高中名校失之交臂,而有些平时成绩不如她的同学反而考上了重点高中。因此,她头脑中时常产生这样的想法,自己尽管平时成绩不错,但关键时刻说不定又会失利。于是,随着高考临近,心里不免就紧张起来。这也是俗话所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仅仅因为偶然的失败,而否定了所有努力的成果。

2.对考试结果的错误认知和评价

与“过去时”情绪模式相反,“将来时”情绪模式的学生一直活在“将来”的情绪状态下。他们习惯将未来的事情往坏处想,把没发生的事情想得太严重,将“可能”甚至“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想象成“一定会”发生。这就是所谓的“杞人忧天”,事情还没开始,情绪上就强烈地表现为对“未来”的担心、不安。

这类学生会习惯性地将考试结果与自我评价、社会评价、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等过于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用“灾难化”的思维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他们常常有这种想法:若考不好,父母和老师都会对自己失望,同学们会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很无能;另外,若考不上重点高中,就意味着以后的学习环境不好,也就意味着考不上重点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最终,前途黯淡,人生没有意义。受“将来时”的情绪模式影响,主观上认定未来发生的事情太糟糕了,夸大考试的可怕性和对自己构成的威胁,这样,就不知不觉将自己陷入到担忧、恐惧的情绪困扰中。

二、认知情境下考试焦虑的调适策略

要缓解考试焦虑,关键应帮助学生纠正对考试的错误认知和评价,重建合理的情绪模式。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问题,使其对自己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是认识到引起情绪及行为后果的是对考试的认知,而不是考试本身;二是自己要对自身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三是改变了不合理的认知,才能减轻或消除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要结合实例。辅导时可选择如下问题加以引导:“大家都要面对考试,为何有的人会产生焦虑,而有的人不会呢?”“产生焦虑是考试本身的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如此等等。另外,辅导老师要认识到消除学生的考试焦虑并不能“立竿见影”。有的学生对自己的问题看似有所领悟,但很可能表现出的是一种假象——因为大多数人都想尽快从老师那里得到一副“灵丹妙药”,希望依靠外部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应对问题负有责任。因此,辅导时还需循序渐进地引导求助者分析其自身的问题,帮助他找到问题的根源。

其次,与不合理的认知进行辩论。通常可采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辩论技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该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先前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错误的认知往往源于过去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早期从父母或老师身上获得的经验。比如,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倾向,对考试结果的评价等等。这些经验致使学生对考试过分担忧,害怕面对考试的失败。这时,辅导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你认为接下来的考试会失败,有根据吗?”“如果考试失败了,就认为自己是个毫无价值的人,那么你以前许多次考试成功的经历表明你是一个什么人?”“考试失利这件事到底会糟糕到什么程度,你能否拿出一个客观数据来说明?”“如果考试失败带来的后果很严重,我可以举出比这还要严重十倍的事情,你若遇到这些事情,又会怎样?”通过紧扣信念中非理性的内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才能逐步消除那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观念,这是改变焦虑状态的关键性一步。

真正减轻或消除焦虑,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其理念的不合理之处,也要使她分清什么是合理的理念,并帮助她学会以合理的理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理念。因此,要在反复领悟和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建合理的情绪模式——由“过去时”和“将来时”调整到“现在时”。所谓“现在时”的情绪模式,是对当前问题以此时此刻的字句来回应,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心态来看待面临的困难。如:“学习是什么”“考试是什么”“成功是什么”“学习是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过程”“考试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手段”“成功是个人对目标达成情况的情绪体验和看法”等。在“现在时”的情绪状态下,所有问题的答案几乎都是中性的。在这种情绪模式下,负面情绪的影响就会逐渐减弱,学生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考试,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未知的考试结果。

(作者单位:佛山市三水中学 广东佛山 528100)

上一篇:谈谈怎样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 下一篇:箱庭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