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的人性理论

时间:2022-09-27 12:25:19

浅谈孟子的人性理论

[关键词]孟子;人性;理论;影响

一、性善析要

性善论——这是一种具有引导性质的哲学理念。孟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创立并完善了“性善论”思想体系。“性善论”不仅仅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孟子仁政学说道德归宿和理论依据。

孟子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如同人与生俱来的四肢一样。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孟子论述人性本善的根据。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很微小,仅仅在于人有这些“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来,如果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舍弃了本性,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绝不能说他本来就没有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为,就应闭门思过,检查自己是否放弃了那些天赋的“心”,努力把这些“心”找回来,以恢复人的本性。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后世称为“复性”。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赋的道德观念,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明其必有也。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朱熹之意,亦言此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诚然,在现实情态中,仁义礼智诸多德性品质以其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显现于人性的本然结构之中,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是有普遍性的。普遍所存在的,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至极。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所以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故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这种非由外铄的仁义礼智外显时是通过心的活动之势来完成的,其最终依归之途径是人性的本然之善情。孟子将仁义内化到人性的内在结构之中,使人性的内容丰富起来,并将这种人性的本质同情的自然抒发、意志的选择指向和认识的思虑功能结合在一起,对人性的内在结构作了充分的论证说明。

二、意义

孟子蕴涵道德责任意识的“性善论”,能够唤醒人们追求人格理想的信念,主动地实现和完善自身道德,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孟子对现实生活中人性该如何“向善”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和社会性。同时,孟子在如何促进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和谐等方面做出了深刻而又有益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化方法,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而如今我们对孟子“性善”思想的探究,其意义正是在于对现代人的实践生活提供某种深刻、有益的启发,进而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学会做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即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这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可见,孟子对于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并推崇那种可以做到真正“不为所动”的人。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需具有对更高层次的人性的追求,赋予“人性善”以更广的内涵和更鲜明的时代特色,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像流水一样,一定会成为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自尊自爱的同时,又能顾及到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是社会和谐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里,如何坚持积德行善、诚实信用、抑恶扬善这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成为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难题,同时在社会各领越引起巨大反响。由此便会想到,中国古代被誉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孟子的“性善论”必定起过重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提倡“精神文明”,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仍可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文化的体系,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起到了巨大的基础性作用。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性善论”的思想,对规范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以其博大精神的底蕴,为我们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动力和智力资源。

新社会、新时代所讲的“善”指的是做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贡献,这样的人便是“善”的人。我们不讲伪善,不是懦弱,可现实中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构成却严重失调,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要想以同类意识导向“善”,必须有一种约束机制,就是人的精神自律,其基础就是人同同类产生的道德责任感,它要求人际间的和谐,由我及人的道德实践。

在这个扑朔迷离的世界中,我们常感无所适从。为什么我们忘记了回头看看自己那曾经的单纯的幸福……

上一篇: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编导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浅谈创新电视节目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