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全切除手术前后的护理对策

时间:2022-09-26 11:35:54

子宫全切除手术前后的护理对策

【摘 要】目的:了解子宫全切除手术前后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例病人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消除抑郁、焦虑情绪,搞好护患关系,健康教育。结果:通过手术前后的护理干预,或情感支持,心理安慰,诱发等手段,使20例病人能乐观对待生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各种治疗。结论:通过护理过程中有目的、有艺术性地心理护理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

【关键词】子宫全切;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29-02

临床经验表明,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都有心理障碍,根据其年龄、家庭背景、文化修养、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心理反应各不相同,但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因此护士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常规护理的同时,针对心理反应及时采取护理对策,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将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对20例患者住院其间的心理反应和护理对策进行汇总分析,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共收住子宫全切除术病人20例,其中大专15名,初中5名。严重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经药物治疗无效者5例,子宫腺肌瘤10例,两侧附件病变需要子宫全切除者4例。

2 手术前的准备

2.1 术前护理 作好全身状况的检查,了解和使病人了解做手术的方式、范围、麻醉方式后,进入手术阶段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2.2 皮肤的准备 手术前1日协助病人做清洁浴、洗头、更衣、剪指(趾)甲。剃净手术区的毛发。

2.3 消化道准备 手术前1日晚餐进少量流食,午夜后禁食水,手术前1d晚肥皂水清洁灌肠。

2.4 阴道的准备 术前3日做阴道清洁消毒,手术当日晨做最后一次冲洗。

2.5 其他观察生命体征,手术日做好晨间护理,术前留置导尿管,做好三查七对工作后,送病人进手术室。

3 心理反应

3.1 抑郁 妇科手术后的抑郁是最常见的,一般并不严重,主要表现为焦虑,主要原因是对疾病认识不足,认为子宫切除手术后就感到失去了女性特征。

3.2 悲观失望 患者面对子宫切除,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向周围的人,如亲人、病友甚至医生护士毫无理智地发脾气,对此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劝导。

3.3 疾病接受期 病人接受疾病的现实,注意力集中到身体变化上来,迫切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迫切希望早日治愈疾病。

4 护理对策

4.1 手术后的护理

(1)麻醉护理一般子宫全切除术是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应去枕平卧6h,8h后根据情况再决定取何种,过早抬头可因脑脊液自穿刺针孔流失致颅内压降低,血管扩张产生头痛,因此不易过早抬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了解术后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术后第1d根据病情每半小时到一小时测量血压、脉博、呼吸一次,平稳后改为4h或1日2次,每日测量体温至少4次;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有无异常出血情况;观察并保持静脉输液通畅,观察尿管排尿是否通畅,注意尿量及颜色,术后24H拔尿管后,督促病人饮水并及时排尿,同时作好各种观察记录。

(3)术后疼痛的护理,术后应适当的给止疼剂以减轻病人痛苦,一般可遵医嘱给杜冷丁100mg肌肉注射或应用止痛泵。卧床期间应多翻身,多作下肢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鼓励病人早日离床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

4.2 心理护理

(1)消除抑郁焦虑病人知道诊断后出现的否定心理是面对困扰的自我保护机制。护士要善于观察和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及需求,热情耐心地给予护理并加以安慰,与患者建立起指导合作或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可促进护患关系的融洽及对疾病的恢复有着积极作用[1]。

(2)积极沟通心理护理需要通过护患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护理人员要耐心聆听患者的讲述,针对患者所提出的要求和意见给予正确指导和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思想交流,交流时态度要坦诚,时刻以乐观开朗的情绪去感染患者。

4.3 健康教育

(1)入院宣教 护患之间开始进行健康教育最适宜的时间是入院后2~3d[2]。介绍病区环境,各项设施及规章制度,主管医生及护士等,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病人最乐意接受的健康教育方法是结合病情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教育,希望家属参与学习[3]。

(2)对疾病的认识 介绍疾病名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护理、疾病控制与变化、目前病情等,客观地向病人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消除病人不健康意识,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来接受治疗与护理。

(3)出院指导 介绍出院后饮食,休息、用药、活动、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复诊等。

5 小结

在护理过程中有目的,有艺术性地通过语言、行为,态度和姿势等改变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通过手术前后的护理干预,或通过语言引导,或通过情感的支持、鼓励、启发等手段,改善症状,适应环境,使患者的心理状态良好,能乐观对待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使之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志红.从护患关系转变浅谈激发患者的参与意识[J].中华医疗卫生,2003,1(3):24.

[2] 辛少芳.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社,2000,35(6):375-376.

[3] 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1.

上一篇:手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6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晚期肝癌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