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之路探求

时间:2022-09-26 11:21:26

校企合作之路探求

摘 要:校企合作是学校谋求自身更好发展,有效实现与行业、企业接轨,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状 有效途径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即将合作企业的一条或部分生产线引入学校,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专业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结合的“三元”办学模式。

2.劳动和教学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模式

(1)工学交替式。将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一次性或分批送入对口企业生产劳动,时间一般为每学期2个月,学生其他时间在校内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由老师带队,学生要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

(2)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校把教学场所全部搬到企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时间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这种模式适合在中职三年级学生中开展。

3.校企互动合作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定,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该模式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场所可以全程设在合作企业,学校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实施教学工作。也可以将学习场所分别设在学校和合作企业,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在校内完成,由企业派人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岗位技能训练在合作企业完成,学校派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学生的学习评定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在互动模式下,学生的“工”和“读”轮换进行,3年在校期间,学生在企业实践工作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10个月。

4.“订单式”合作模式

“订单式”合作,就是按照企业要求,在新生入学时就单独编班,实行定向培养。学生入学后就安排好了就业去向,毕业后直接到合作企业就业。这样实现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校内教学与企业生产同步,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期的锻炼,就业时能够迅速适应岗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效益。学生进校后即具有“学生”与“员工”的双重身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教育任务,教学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最后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综合评价。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

笔者学校是江西省最早走向市场办学的学校之一,也是江西省较早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的学校之一,从1996年起就开始了与深圳富士康公司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校企合作的四种主要模式中,“订单式培养”是笔者学校运用较为成功的形式,如开办“鸿超准定向班”“奥林巴斯定向班”“ASM定向班”“浙江移动客服定向班”等。其主要优点是: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培训后,经企业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学校比较被动,缺乏主动权;这种形式主要是针对企业培养人,学生离开这些企业就可能很难快速适应其他企业和岗位,不利于学生的再就业。对其他三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笔者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开设“联创电子工学结合班”、电子工程系引进深圳奥迪生公司生产线等。

三、实施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如何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实现学校“教学生产化、生产教学化、学校工厂化、工厂学校化”的“四个化”教学改革目标,最终实现学校“培养一个学生,造就一个人才;培养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的办学宗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的命题。

1.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

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经费支持是企业持续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江西省这样工业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人口多、企业少、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导致企业本身负担就比较重,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所以,要促进校企合作局面的根本改观,地方政府应主动介入,统筹经费等资源和信息,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制定实习生报酬管理办法,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鼓励性政策,提高参与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对于长期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互惠共赢。

2.企业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认为开展校企合作既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展校企合作是一件互惠双赢的好事。但仍有部分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的负担,除非政府强制,否则自己是不乐意加入校企合作这个队伍的。

企业经营者一定要转变观念,要树立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讲“既是社会责任,也是自身发展需要”的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为自己培养和发现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企业给予职业学校仪器、设备和技术等支持,在学校内建设集生产、实习、实训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习车间或基地,改善职业学校的实训教学条件,缩短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差距。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主动承担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实现在校学生“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扮演。企业在送设备的同时,还要积极选派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把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流程、先进生产技术送到学校,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缩短课程与岗位之间的距离,实现课程对岗位的“零对接”。

3.学校创新工作思路,推进校企合作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推进校企互动合作模式。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放到企业去顶岗实习或开设几个校企合作定向班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培养。这是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的校企合作,并未达到深度的校企融合,这种合作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而最需要进行探索和实践的是校企互动合作模式,实现“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制度进课堂”的校企合作目标。通过校企双方的互动,使学生在教学进行技能训练,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最终,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2)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要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学校首先要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不是以学校或企业为主导,职业岗位才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学校要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流程、工作设备,明确岗位的工作内容对校企制定培养目标和内容起到的基础作用、导向作用,明确职业岗位要求最有效的方法是工作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不同领域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和规定,是我们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计划的主要依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会是专门针对某几个企业的,而是针对某几个岗位的,能有效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力和再就业力。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人的因素不容忽视。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企业生产实践经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得课堂,下得厂房”,要能扮演好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角色。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为了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双师”素质,采取了建立部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开展部级、省级骨干教师转岗培训以及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等措施,不断提升职校师资的教育教学水平。从2011年起,江西省开展“双师”认证培训考核和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培训等师资培训工作试点,2012年又在部分专业中实施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政策,从政府层面解决教师下企业锻炼时企业难找的问题。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学校采取了“对接企业、对接高校”的外引政策和“学历提升”“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内培措施。加大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和兼课的力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学校双师队伍比例。鼓励学校在职教师就读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提高理论水平;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考察和顶岗实践锻炼,了解企业工艺流程和岗位需求,掌握先进技术,提升技能教学水平;通过校校交流、校企交流,开阔教师视野,创新职教思路。通过“外引内培”的措施,学校一方面提高了已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逐渐提高了学校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使得学校的整体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目前,笔者学校对如何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培养能适应社会、适应现代企业一线管理岗位需要、会学习的劳动者”的培养目标,正在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探索,并提出了“教学生产化、生产教学化;学校工厂化、工厂学校化”的“四个化”教学改革目标,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了学生能力建设卡、教学导向图,为校企合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了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相信笔者学校的校企合作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杨金土.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研究水平[J].职教通讯,2007.

[2]宗彬花.中职校企合作现状、现存模式及突出问题分析[J].职教通讯,2007.

(作者单位: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上一篇:浅谈钳工一体化教学 下一篇:谈职业学校数控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