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必要性

时间:2022-09-26 08:03:30

外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必要性

本文论述了国外及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中对学生的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对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提出在外语教学中须大量引入相关的文化信息,以此增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最终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跨文化文化引入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密不可分。很多的学者都给文化下过定义,Alfred 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在1952年在其著作中就列举了160种对文化的不同定义(John H Bodley:1994)。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可以被包括其中。总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语言是文化的众多载体中的一种,当然是最重要的。文化的各种因素都在语言里得到表达和体现。在这点上语言中词汇层面最能反映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因为语言中的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四个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的还包括语音、句法、语篇),因而更能充分的承载文化信息,最能反映人类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变化。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信息,培养学生的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最终实现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这才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纵观我国的外语教学,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此前几十年的外语教学中,过分注重外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不太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外语教学中对异域文化的引入较少,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性以及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束定芳,庄智象(1996)曾指出,“我们的外语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在这样的一种外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的语言知识能力强,具体来说就是表现在外语的卷面考试上能够得到较高的分数,但是在应用该外语语言知识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的时候,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则显得很不相称,难以进行成功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里还有许多事情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比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课教学中有怎样的进行文化信息的引入,等等。

与国内的外语教学相比较,国外的外语教学较早的就很强调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陈琳等论述了英国在2000年颁布的新国家课程标准的时候,强调说外语学习“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品格的发展、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发展。”“外语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语言技能、发展语言学习策略和开展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重视文化意识的形成”(2002)。同样的,无论是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语言水平指南》还是美国1999年颁布的《21世纪外语教育标准》都强调外语教学中文化信息的引入和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前者提出语言教学的五个目标包括:Communication交际、Socio-cultural社会文化、Learning How to Learn学会学习、Language and Cultural Awareness语言和文化意识和GeneralKnowledge普通知识。而后者则提出众所周知的“5 C”标准,即是:Communication(语言交际),Cultures(多元文化),Connections (连贯其他学科知识),Comparisons (比较语言文化特性)和 Communities (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或者社团)。由此可以看出该《标准》对于文化的引入及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的程度是是、非常的高的。这一标准的颁布不仅推动了美国国内的外语教育的改革,而且对我国现阶段的外语教育改革,对于制定我国的外语教学大纲有着巨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实实在在的英语课堂教学也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针对当前外语教学的状况,2000年5月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新大纲尤其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新《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

同时,2007年12月修订并出版发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也非常重视。它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运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只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也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外语课教学中就必须最大量地引入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这样做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还提高了语言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目的语文化的感知和敏感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无论是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还是非英语专业的课程要求都强调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经过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有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两个外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的强调和重视,相信所有的外语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其可能地引入丰富的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神话、宗教、民俗、文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感知和敏感性,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实现与目的语国家的人的成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5

[3]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Bodley John H:Cultural Anthrolology: Tribes,States and Global System. CA Mayfeild Publishing Company,1994

上一篇:浅谈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下一篇:关于强化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中作用的思...